工學院和農學院這次對農事的貢獻,不可謂不大!
產量提升,再加上那些工具提高了農事效率,同事也解放除了更多的勞動力。
漢國在吞并衛遼后,經過重新編戶齊民,人口已經達到了十五萬戶,約八十五萬人。
八十五萬人看似很多,但其中16-50歲的男性青壯,只有不到二十萬人。
這些人,可以說才是真正的勞動力。
這些勞動力,其中大部分都被拴在了土地上。
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則可以投入到其他的生產活動中。
例如各種基建工程,亦或是工廠之中。
如今漢國五萬的軍隊,占據著不小的人口比例。
但將這些解放的壯勞力利用起來,這比例并不是特別大。
甚至以現在的條件,還可以募集一些部隊,而不會影響到國內的各項生產。
劉老漢的兒子劉二郎,便是在忙完農事后,又會前往各處工事勞作。
以如今的那些生產工具,只要不是農忙時節,便是半大的孩子配合家中其他成員,也都能挑起大梁。
支縣的繁榮令心中的擔憂一掃而空,奚政在簡單和劉老漢聊了一會兒后,便準備返程。
在返程過程中,他臨時起意,打算去那些鋼鐵廠看上一看。
在見識過那新式穿甲箭和鎧甲后,奚政便一直很好奇,這等好鋼是如何鍛造出來的。
想要一統天下,大漢最終還是需要靠軍事。
唯有軍事強大,政事才能運轉,緊接著下面的農事、工事等才能有效運作。
大漢的鍛鋼廠有好幾座,最大的莫過于在漢郡靠近衛郡邊境的地方。
在此地有一座因地震形成的堰塞湖,而工部在此處的湖邊,發現了一座煤鐵共生的礦山。
這座礦山已經探明的煤鐵儲量,以漢國如今的開采和消耗速度,可供應整整十幾年。
重要的在于,煤鐵共生,又有天然的堰塞湖在側,這里便是天然的工廠建設地。
在這座鍛鋼廠旁,便順帶建了一座軍工廠。
這兩座工廠是大漢的重中之重,李冰并不放心派其他人來,直接讓工部侍郎楊思齊親自坐鎮。
奚政踏入鍛鋼廠內部,便看到身為工部侍郎的楊思齊竟然親自擼著袖子,在通紅的冶煉爐面前指揮著什么。
工廠里邊的工人們各有崗位,都極為認真,以至于都沒人注意到奚政一行人的進來。
嚴甫想要上前去喊楊思齊,卻被奚政制止。
一行人就這么站在這里,靜靜地看著冶煉爐面前,那些工人是如何將礦石中的鐵提煉出來的。
環顧四周,這鍛鋼廠中的大家伙,比奚政想象中的還要多。
就那些稀奇古怪的操作臺,便有好幾種。
最吸引人注意的,是幾座用鐵皮包裹著的巨大鍛錘。
在這鍛錘后面,正好是臨湖水的地方,而其尾部,則是整個都浸泡在從湖水引出的水渠中。
在其尾部,有一巨大凹槽,水渠中的水在經過之時,將這凹槽蓄滿水。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理,前方的鍛造錘也因此而落下,狠狠地砸在了一塊鋼板之上。
正看得入迷,卻聽楊思齊的聲音在耳邊響起:“王上,這便是臣在奏折中,提到的水力鍛錘。”
奚政對這份奏折有些印象,當即微微點頭。
在工部最近呈上來的奏折中,很多東西都加上了“水力”和“牛力”二字。
奚政也是第一次看到,水力竟然還可以如此應用。
他不禁問道:“這水力鍛錘,比起人力如何?”
楊思齊正色道:“這水力鍛錘,一錘可達千斤之力,并且不需要休息,可將百煉鋼的時間縮短五十倍。”
百煉鋼,便是普通鋼鐵的說法。
在將生鐵進行不斷加碳粉,反復鍛造一百次后,便能夠稱之為鋼。
因為鍛鋼所需要的力氣,以及要求,導致鋼產量極低,所以這各國的俱甲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