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家村的村民一大早吃過早飯,就去大棚里工作,今天大棚里的玉米和紅薯可以收獲了。
歷時三個多月,莊稼在村民們的精心打理下,長勢還是不錯的,特別是葉建國這一組,一眼望去就可以看出,產量一定特別高。別的組一顆玉米桿上有兩個玉米,他們組的上面有三個或者四個玉米。
到了大棚,村民們脫去棉服,擼起袖子開始干活,大棚里一片熱火朝天。
蘇家的人都來幫忙,就連元小蘭都背著小丫丫帶著海山來幫忙,早點收完就能早點分到糧食。
收成由村里統一分配,一半上交,剩下的再分給五人,因為搭建大棚、種子、化肥,農藥,都是由政府出資提供。
蘇家自己就有玉米脫粒機,脫好拉到在專門的地方進行風干晾曬。
晾曬好稱重,分發糧食,葉建國這組,每人分到2200斤玉米,其他組每人800—1200斤。
有人不服提意見,負責統計的人員說:“葉建國這組,十畝地共收獲22000斤玉米,按照分配,每人得10%,稱重時每組都有人在場,2200斤沒有問題,你們想多分一些,就要好好打理自己組的莊稼。”
村民們各自領了單子,單子上有自家的玉米或紅薯的重量和單價,可以在超市里購買任何需要的東西,并且不限購,但結賬時只能用單子上的錢扣除。
以前到處都是的小超市,都關閉了,沒有了進貨渠道,自然就經營不下去了。
現在的超市是政府管控的,糧油類都限購,一般都是剛上架就被搶購一空。
今天的超市里面,貨架上滿滿的,大米、白面、各種雜糧、食用油、魚類、肉類,蔬菜、水果、調料、生活用品……應有盡有。
葉建國和蘇雅兩人有4400斤玉米,留下1000斤,其余的算好價錢,就開始選購,大米、白面各買了200斤,10斤豬肉、10斤排骨、2桶食用油和一些日用品。
是的,3300斤玉米就換了這些,因為大米、白面的價格是玉米的三倍,豬肉、排骨、食用油是玉米的十倍價格,玉米10元一斤。
其他組的村民領取的數量沒有那么多,但還是拿出一半換取大米、白面、油鹽醬醋,割兩斤肉,買幾個蘋果,回去給孩子解饞。
大舅蘇文和小舅蘇武發的是購物券,把購物券交給自家媳婦,讓她們看著買,然后開車把一大家子買的東西一起送回去。
再有兩天就是中秋節,大棚里放了三天假,每人發了一斤月餅,葉建國嫌少,又自己烤了些月餅,葉琳和蘇雅給姥姥姥爺準備中秋節禮。
米、面各100斤,豬肉、排骨各5斤,蘋果、石榴、葡萄、桔子各2箱,月餅2盒、酒2箱、油2桶、大西瓜4個。
老兩口見又送這么多的東西,免不了又要說女兒幾句。
大兒子送來了米面和牛肉。
小兒子送來了米面和魚。
老兩口高興地合不攏嘴,把女兒送的水果分了一些給兒子們帶去走親戚。
葉琳如今的空間面積變化老大了,房子變成了12間,土地約75畝,家禽和牲畜隊伍也擴大了,葉琳專門劃出一大塊地當農場,魚塘里荷花開了滿池,魚蝦在下面戲耍,地里蔬菜、瓜果飄香,莊稼金黃,又要成熟了,葉琳如今最不缺的就是糧食和蔬菜,房子里、空的集裝箱里,都裝滿了糧食和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