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立政殿。
秦風將一沓自制的紙張發給眾臣,
文武官員一臉茫然,完全不明白秦風的意思,
張柬之問道:“敢問帝君,這是什么?”
“紙。”
“微臣知道是紙,可這上面怎么什么都沒有呢?”
“新的紙。”
“微臣知道是新的紙,上面可還什么都沒呢,當然是新的紙。”
“朕是說,這是新的造紙術所造出來的紙。”
“微臣知道……什么?新的造紙術。”
如此,在經過一番沙雕的對話之后,終于回到了正題上。
旁邊的女帝早就忍俊不禁了,她從未在朝堂上這么放松過,自從認識秦風之后,
她強勢而冰冷傲骨的氣場似乎越來淡了,整個人都變得陽光起來。
張柬之不敢置信的將紙鋪開,細細的撫摸,
“這……紙張為何如此光滑?”
“這就是新造紙術的優勢所在,紙張細膩,潔白,比現在皇室通用的紙張質量要好很多。”
“可如此好的紙張,價格肯定不菲吧?”張柬之問道。
“非也,比皇室的紙便宜。”
“敢問帝君,這種新紙多少錢一刀?”
“一貫錢。”
“一次性?”
“可重復使用。”
“可保存多久?”
“永久保存。”
就這樣,秦風和眾臣保持著這樣一問一答的節奏,將所有的問題都解釋了一通。
所有人自然又是震驚得無以復加。
此時,唐國造紙的技術還非常落后,紙多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制造成的。
不但質地粗糙,而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秦風早就習慣了他們這種沒見過世面的樣子了,畢竟是古代嘛。
他少不得又把新造紙術的所用材料,制作工藝仔細說了一遍,
同時還提出了造紙工具的改革。
秦風給這種新紙取了一個名字叫做“宣紙”。
并命令工部尚書設立造紙局,大規模的批量的生產宣紙。
紙的問題解決了,那如何在紙張上印刷字呢?
秦風多少還是了解一些歷史的,唐初期的時候,市面上使用的只是雕版印刷術。
就是刻字,工人把字一個一個刻出來。
等到印刷時,將油墨涂在治好的文字版上,蓋上白紙,用刷子輕輕刷平。
這種印刷術的弊端很明顯,比如說,刻板太大,不易保存。
如果想改動或者添加刪減內容,整塊板都必須重新雕刻,耗時耗力。
一本書有多少頁,就要刻多少個刻板,這本書印完了,那些刻板也都沒有用了,
下一本書還要重新刻,又浪費人工,又浪費材料。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人工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