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對于《光榮》這首歌,何勁在抄出來并打算演唱的時候他的確知道這歌會受到粉絲的追捧。
但他真沒想到,這首歌在粉絲的追捧下,受歡迎程度居然直接壓下了《再見亦是淚》與《傳奇》兩首歌。
從這首歌上線各大電臺開始,這首歌便一直掛在點歌榜榜首的位置不可撼動。
哪怕在口碑上,《再見亦是淚》被樂評人們吹上了天,甚至在上線首周便入選了十大勁歌。
而《傳奇》也是如此。
這首歌雖然是《速度與激情》的插曲,但目前《速度與激情》還未上映,因此它是第一次出現在人的視線中。
就是這么兩首放在后世,人人都說經典的歌曲,居然硬是被《光榮》牢牢的壓在身下不能動彈。
粉絲經濟。
何勁知道,傳說中的粉絲經濟被他擺到明面上了。
《光榮》這首歌好嗎?
其實認真來講,這首歌是很不錯的,雖然比不上《再見亦是淚》與《傳奇》這般經典的歌曲。
但這首歌也可以標上流行歌曲的標準。
這個流行歌曲并不是說歌曲類型,而是說這首歌能流行。
不過,雖然這首歌不錯,但與同一張e里的其他歌曲相比,就差上不少了。
但就是這樣一首歌,卻硬生生被何勁的粉絲們把它一直頂在了點歌榜榜首的位置。
這不是粉絲經濟是什么?
對于自己居然成了第一個引領出粉絲經濟的人,何勁只能苦笑。
他沒想這樣的。
他能想象到,受他的影響,之后的日子里,其他公司絕對能領悟出粉絲經濟的要領。
到時候,絕對會有大批歌手開始注視向粉絲這一塊。
割粉絲韭菜的事情絕對會在今后一段時間更加多。
不過,對于自己一首歌引起各大公司的注意,將目光看向粉絲,籌劃著賺粉絲的錢這事,何勁也沒著重的去在意。
就算他不用這首歌引起大家對于粉絲的力量的重視。
要不了多久,這種粉絲經濟也會被人發現并被各大公司運用起來。
只能說,因為他,這事稍稍提前了一點。
而就在《光榮》這張e碟的歌曲開始在整個華語樂壇流傳而開,并且碟片開始在世面售賣之際,何勁的巡演卻沒有停止。
他在三號這天,再次在紅館舉辦了一場演唱會。
隨后,六號、八號、九號,他先后在新加坡又舉辦了三場演唱會。
然后,十一號印尼,十三號泰國。
說起泰國,這還是何勁第一次在這里舉辦演唱會。
不過,雖然他之前沒在這里舉辦過演唱會,但并不代表他在這里沒人氣了。
相反,他在這里的人氣還非常之高。
眾所周知,泰國在古代叫暹羅素可泰王朝。
在古代的時候,泰國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向中國進貢方物,并與中國維持了良好的關系。
當時,中泰兩國互贈禮物,形同貿易;中方允許泰方豁免繳稅,使泰方有厚利可圖。
明朝洪武初年(1367)開始,前往中國朝貢的暹羅使者當中即有華人參與,他們最早是以通事的身份出現,如洪武5年(1372)的李清,到了洪武14年(1381)陳子仁既以正貢使的身份出現。
而這些人都是華人身份。
而這個時候,華人在泰國還只有少數。
直到1766年,緬甸軍隊圍攻首都阿瑜陀,城內華人居民奮勇抗敵,保衛城池,扮演了英雄的角色。
事后,中泰混血兒鄭昭帶領500名部下突圍而去,并在1767年10月率軍收復阿瑜陀城,建立吞武里(1767-1782)王朝。
鄭昭的父親是潮汕人鄭鏞,原籍廣東澄海,移民暹羅后發跡;母親是泰國人。
鄭昭在執政期間(1767-1782年),鼓勵潮汕人大批涌入泰國。他們有的從商,有的從事墾殖,種植甘蔗與胡椒,以供出口。在湄南河東岸靠近今王城處,開始出現一個新的華人聚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