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爵方圓五百里,侯爵方圓三百里,伯爵方圓二百里,子爵方圓一百里,男爵方圓五十里的標準,大致需要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才能分封完畢。
這些土地說多不多,但說少卻也不少。最關鍵的大漢十三州故地不能分封出去,那就只能向外分封了。
劉賢設想中的封地主要分布在三韓,遼東、長城以北,往雪域高原過度的隴南、青海湖地區,西域以及安南等地。
這些地方都是傳統的農耕、游牧或是漁獵民族的分界線,既能農耕也能放牧漁獵,在如今這個氣候轉寒,極端天氣頻發的時代,以漢人被嚴重削弱后的人口實力,貿然前去占領,并以郡縣制度去治理其實是不現實,也是得不償失的。但若是封給有功之臣,以封邦建國的方式去治理,那成本就低的多了。
事實上,這些地方的異族若是心懷敵意的話,本來朝廷也是要予以討伐打擊的,而等其順服之后,朝廷也只能予以冊封,進行羈縻統治。既然如此,與其羈縻異族,眼看著他們降而復叛,然后屢次征討,世代不休,還不如在一次大舉征討之后,嘗試著封建漢人國度以維持統治。至于統治的基礎,則是漢人君長帶上少量精兵,就地收服招募蠻夷百姓,用漢君夷民的方式進行統治。
當然,這樣的封建國度在前期肯定會遭遇到蠻夷各族的反撲和攻擊,許多小國可能會保不住,進而被直接滅國。然而只要能保存下來,真正在域外站穩腳跟,那就實實在在地擴張漢人的實力,削弱異族的力量。
當然,劉賢也不能眼看著功臣們去送死,倘若封邦建國之后,各封國遭遇異族的大舉反撲,朝廷肯定是要派兵相救的。此外,各封國主動征討異族所得的人口土地歸各封國自己所有,若功勞再大一些,則能升爵抑或是推恩分封諸子。各封國在建國之初的三十年內,倘若被異族攻破了國家,只要其君長抑或是直系繼承人能安然返回中原,那么爵位仍能予以保留,只是轉為食邑制的貴爵了。
三十年的保護期過后,倘若封國還是被攻破了,那么其君長或直系繼承人逃回中原,便只能降爵了,但即便再降,至少也還能得到一個保底的士爵,不至于一擼到底。
當然,除了這些漢君夷民的封國之外,對于歸附過來的蠻夷部落,劉賢也不是一棍子打死的,愿意歸附的,也將納入五等爵的范疇。對那些不愿意真正歸附,只愿意名義上依附的,劉賢也會暫時虛與委蛇,封以單于、可汗、王、侯、君、長等爵,予以羈縻,以安其心。
而在貴爵之下,受封五等士爵的人更是多達二十八萬三千余人,這其中有許多都是已經戰死或是傷殘了的,如今真正全須全尾地活著的,僅只十余萬人而已。
對于這些人,劉賢的政策也極好。愿意留在大漢十三州故地的,每個人的田宅產業都足以建立一個莊園,所有的收入加在一起,至少也能年入十五萬錢以上,相當于五戶平常人家的收入,妥妥的中產階級。若再做些工商方面的投資,那收入就更多了。
再加上入學、入仕、免稅、參政等方面的優待和特權,足以確保所有士爵只要不自己作死,那就能夠世代衣食無憂。
至少繼承士爵的這一支家族子弟能夠保證傳承無憂。
而且,為了激烈漢人的開拓之心,劉賢還決定在第一波貴爵冊封出去之后,在以后的某個適當的時機,準許士爵也向外開拓。只要士爵子弟能向外開拓土地并站穩腳跟,那么劉賢也不吝于提升其爵位,讓其能夠封邦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