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在這個時代,裝甲防護也就罷了,無非是加強裝甲厚度和改善裝甲材料,甚至是其構成,但是更先進一步的護盾防御,大家基本上還只是停留在針對性防護的地步上,防御定向能的護盾就只能抗御定向能武器,防御動能武器的就只能防御動能武器,兩種護盾不但不能融合在一起,也不能同時使用,否則就會導致兩套護盾系統都出現能量沖突,發生宕機失效的情況。
而能防御各種打擊的護盾系統,不管那是動能武器,還是定向能武器,甚至還有可能是引力武器、反物質武器,都能防御下來的護盾,就被人們稱之為剛性護盾。
“只要護盾系統還有能量,還沒有消耗殆盡,飛船就是安全的。”這幾乎是所有研究剛性護盾的科學家們的共識。
但經過了數百年——有些種族甚至是數千年——的研究,掌握了剛性護盾技術的文明,卻只有少數幾個星際大國,不到一掌之數。
雖然他們所掌握到的剛性護盾技術,還很原始初級,單獨對某一項武器的防御能力并不會比舊型號護盾高出多少,但剛性護盾仍然節約了艦長們的精力,使得他們能將精力更集中到其他戰術上,而不用總要把精力花上一部分在觀察敵方飛船使用了哪種武器上面而進行臨時調整護盾。
只憑著一點,那些掌握了剛性護盾的星際國家自然就能在太空戰當中獲得相當的優勢,長期以往,那些小優勢不斷積累起來后,就成了決定性的實力,所以掌握到了剛性護盾的國家,最終都能成長為一個強大的國度。
星盟是一個由復數不同種族文明一起聯合組建起來的國家,按理說這樣的星際國家在黑暗的宇宙中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存在的,能夠出現這樣的多種族聯合國家,自然也是因為那些成員國單獨提出來都十分的弱小,對上任何一個主流星際國家都完全沒有勝率,不得以之下,這些對外族態度比較緩和的小種族文明只能聯合起來,組成一個更大的集體來應對滅亡的可能。
但弱小種族就是弱小種族,就算聯合起來,體量看上去和傳統強國差不多,但是基礎技術水平上的差距,并不是聯合起來就能彌補和填平的,要把大家的資源統合起來轉化成真正的實力,不說如何將各族資源集合起來變成綜合實力,光是如何解決各加盟種族間的差異與矛盾,就已經快耗盡各族高層的精力了,如果不是后來突然出現的流浪文明,自稱是失去家園的人類一族一部,也加入到了星盟,其中喜好科技研發工作的人很快就整合好的各族的技術資源,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并取得了相當的成果,至少讓這個泛星際聯盟名符其實了點——人類在外交與商業上的能力似乎比聯盟中的其他種族更有優勢一些?
但就算是這樣,由于技術基礎不足,就算是不斷有其他弱小種族加入星盟,使得整個星盟不論是領土面積,還是人口基數,艦隊數量,甚至是可居住行星,在已知星域內,看上去是最強大的一個,但是技術水平級別,卻在幾個星際強國中屬于墊底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