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之后,上官儀不由看向李愔。
上官儀感覺,自己的這個推斷,太過驚世駭俗,蜀王必定不會相信。
但是令他沒想到的是,李愔深深地看了上官儀一眼,然后說道:“上官長史,沒想到你也看出來了?”
什么?
什么叫我也看出來了?
關鍵是那個也字!
李愔點頭說道:“不錯,父皇必定有他自己的考量。魏王李泰,盡管才華過人,但是心胸狹窄。”
“并且,他和長孫無忌的關系,也并不好。所以,如果立太子的話,長孫無忌一定不會支持他。”
“并且,如果要立魏王為太子的話,可能這些幸存下來的皇子,一個都跑不掉。而如果立晉王的話,這些皇子,都能保全下來。”
聽到這里,上官儀對蜀王佩服的簡直就是五體投地。
這件事情,上官儀是思索了很長時間,才想出來的。
并且,他想的,居然還沒有蜀王透徹。
并且,他可是謀士啊!
他一個謀士,想的問題居然還沒有主公透徹,哪還要他這個謀士有毛用?
想到這里,上官儀不由嘆息一聲說道:“殿下多智近妖,我不及也!”
李愔哈哈笑道:“這只不過是本王的位置比較敏感,對這些事情,想的也比較多罷了。在政務上,十個本王加在一起,也不是上官長史的對手。”
實際上,李愔對上官儀才是真正的敬佩。
在原本的歷史軌跡中,李世民最終立了晉王李治為太子。
所以,對于事情的走向,李愔事先就知道,才能輕而易舉地說出這么多道理來。
當然了,現在的發展和原本歷史軌跡有所偏移。
比方說,李世民并沒有及早的立太子,魏王李泰也并沒有威嚇李治。
但是立太子的關鍵,其實還是長孫無忌的支持,還有關隴集團的態度。
如果他們都反對的話,李世民就要考慮,在他死后,會不會出什么亂子。
所以,李愔肯定,李世民最想立的太子,必定是晉王李治無疑。
但是這一世有了自己,事情就多了許多變數。
李世民最終立誰為太子,就必須要好好掂量掂量了。
上官儀不由向李愔說道:“殿下,既然你已經看的這么清楚了,為什么還要到長安自投羅網呢?”
聽到上官儀的話,李愔的身體微微一僵說道:“上官長史,你的意思,我去了長安之后,父皇要對我動手?”
其實,李愔如果想要反的話,在多年之前,崔十娘的事情上,他就可以反了。
甚至,那時候他就有很大的成功幾率。
這時候,只怕他早已經當上大唐的皇上了。
只不過,李愔真的不愿意這么做。
甚至,他也并不喜歡當皇上。
當皇上多累啊,遠不如當一個逍遙王爺。
當然了,想要當一個逍遙王爺,也是需要實力,需要資本的。
李愔沒想過要造反,也就沒想過,李世民會對他下手。
這是父子之情,骨肉相連,血濃于水的親情。
李愔并不愿意向這一方面猜測,其實并不是他猜測不到。
上官儀不由說道:“殿下,屬下猜測,皇上未必會向殿下動手。因為無緣無故將殿下誆騙進長安,然后動手,就算是皇上,也不愿意背負這種罵名。”
李世民的江山,得來的本來就不正。
殺害自己的兄長和兄弟,逼迫自己的父皇退位。
然后在位期間,自己的兩個兒子造自己的反。
這對李世民名聲的打擊,已經很糟糕了,李世民必然不肯再背負一個殺子的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