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郁青怒道:“何曾怕了,去就去!我正欲尋襜襤王復仇!”
張郁青主動請纓前往諸聞澤的東邊的丹爐燧。
所謂烽燧,邊防備警急,作高土臺,臺上作桔皋,桔皋頭有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火舉之,以相告,日烽。又多積薪,寇至即燃之,望其煙,日燧。晝則燃燧,夜乃舉烽。烽燧可與亭、燧互稱,又可稱作亭障、列亭、列燧。烽燧大小不一,人數各異,最小者只有一二人,最大者則近30人,一般是10人左右。烽燧有燧長一人。
韓依斐騎上高頭大馬親自送張郁青,兩人在平城邑休息一晚,次日下午隱隱看見蜿蜒在山勢之上的黃色的夯土長城和一座座凸起的烽燧。集寧鎮周邊草原、火山錐、濕地、湖泊、烽燧等地貌復雜,西邊遙遙在望的大青山自云中郡綿延而來。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巖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門。(長城是囚禁屬國胡人的羊圈籬笆,也是通知駐軍胡人南下的烽燧。
烽燧、敵臺、亭障、關城、軍道、長城、天田等構成了立體的防御系統。丹爐燧在火山錐坡上一處風蝕巖石臺上,因為火山錐穹狀,形如煉丹爐,因此稱為丹爐燧,上窄下寬,高達四丈,外圍是遍布虎落,木樁深埋,尖刺向外,防御騎兵突進。下連十米見方的塢院。兩人靠近,一條黑色土狗竄出遠遠得咆哮起來。燧頂有個人影在大聲示警。凌波子高舉手臂,張開恒山派得旗幡。燧頂之人高呼:“恒山派女俠來了……”。片刻大門大開,四人興高采烈走出,為首者是一名赤幘小吏,另外三個是皮甲燧卒。
為首的燧長狄山道:“衡女俠,別來無恙!”
凌波子微笑點頭,道:“郁青,快見過燧長。”
張郁青拱手施禮道:“見過燧長。”
狄山四十多歲,卻對凌波子十分尊敬,笑道:“恒山派訓練的壯士皆以一敵十得好漢,各燧都視若珍寶。侯官舉恒山派弟子為助吏,張郁青定然是文武雙全。”
張郁青道:“粗淺功夫,識得幾個字,不敢妄稱文武。”
狄山引見眾人。駝背老叟負責造飯的養卒,名叫農望子,雁門郡馬邑人。一名身材魁梧大漢,名叫童十萬,職位伍長,身高八尺三寸,鼎器之才,生撕虎豹,膀大腰粗,滿臉胡須,虎目瞪人欲噬,披甲蒙幘,腰間環首刀。瘦弱青年是燧卒幸大臭,負責喂養黑犬。
童十萬道:“昨日我和大臭在諸聞澤打了幾尾魚,給燧里添補肉食呢!恰好衡女俠就來了。”
凌波子一指馬背道:“路上獵了一只肥大野兔,給諸位加餐。”
農望子道:“諸位就瞧好老朽的廚藝吧!”他朝廚房去了,片刻釜甑作響,灶臺生煙。晁榘《九州游歷記》云: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也,頗有趙、齊、衛、楚之徙。其民鄙樸,少禮文,好射獵。雁門亦同俗。張郁青觀之,果然是敏于行而訥于言的質樸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