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形勢可以理解為:池州有沒有土匪、需不需要進入緊急狀態,這需要池州主政官蔡攸決定。中書門下都無權決定,這是宋朝慣有的“主政副判”模式。
蔡攸才是皇帝任命的地方守臣,主政的意思是主動作為。這種情況下若朝廷也行使“主政權”就亂套了,于是朝廷行的是判、即二次判定權。事實上朝廷不能吩咐蔡攸怎么做,只可以吩咐蔡攸“不許做什么”,或是蔡攸做錯后撤職處罰。
譬如蔡攸說治下有土匪就可以主動發起剿匪運動,但若闖了禍,造成糧食減產天怒人怨啥啥的,朝廷就可以說“小子你闖禍了,罰酒三杯,以后不許你動軍”。
大抵就這模式。
也就是說沒有池州**官蔡攸的決定,黃文炳無權出兵,因為他此來代表朝廷。若有違反雖然殺不了黃文炳,不過只要有能力,可以把他帶進池州的軍隊當做叛軍干掉。
不過一但蔡攸做出了“剿匪開戰”的決定,往后就沒蔡攸什么事了。會是攜帶樞密院以及中書兵部雙重委任的黃文炳負責調兵遣將,董平和秦明負責執行黃文炳這池州帥臣的戰略。
也就是說,今日這局面成為了蔡攸和黃文炳的政治對持。一個想戰,一個想穩住任期內和稀泥。
有感于蔡攸會持續維穩,坐視沒銅的永豐監急的跳腳卻不開戰,持續把無為軍困在池州穿小鞋。于是堂里的一些老狐貍認為,黃文炳授權一千騎兵部署于距離王秀很近的溪山高崗,乃是一種政治碰瓷行為!
因為蔡攸不判決王秀是反賊,黃文炳就不能開戰。但有一種情況例外:皇家禁軍若受到山賊主動進攻,當然就視同造反了。那就再也無需等候法官的判決,自動進入平亂環節。
“現在這樣的部署,在趙某看來,軍事上是敗筆!亂池州者,一定是這樣的屬部手筆!”
和董平對視少頃后,趙誠語出驚人近乎大罵。
其他人驚駭,連蔡攸都嚇了一跳,有點責怪趙誠不冷靜,竟然把這種默契中的對持攤明為軍事問題進行怒斥。
“你區區書生,于此種問題上亂言,質疑我無為軍通判相公之決定,好大的膽子!”
董平猛然起身,真個是氣勢驚人。
“慢……”
黃文炳卻打住了他,“董平且坐下,趙誠你把話說完,本官倒有興趣聽聽你于具體問題上的說法?”
趙誠起身過去,指著墻壁上的軍事區域圖,“時值中秋,雨季過去,已正式進入風干物躁大風時節。事關一州之平穩,軍事怎能兒戲,假設,少量山賊潛伏于高崗下,于植被密集且干枯風大的此時放火燒山,若是步兵便也罷了,我漢人軍士對馬術心得的缺失,我軍馬久未經戰陣,受不得驚嚇后必然馬驚踢亂。如此無為軍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