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歷史的都知道,郝昭可是歷史上有名的善守之將領,曾經以一千兵力駐守陳倉,阻擋住了諸葛亮的數萬大軍,逼得諸葛亮不得不撤兵,這位可是三國歷史中的牛人!
從西域各國兵團撤退的那些商人,暗探,全部都是大武的士卒,準備了這么多年,裝備是非常充足的,雖然只有一萬一千多人,不過加上周泰的三千士卒,堅守下去,還是沒有問題。
鄧忠和羊沽也是兩員猛將,就在郝昭麾下,有猛將,有良帥!還有充足的糧草物資,匈奴兵團如何攻得下來。
為了潛伏在西域,肯定不方便使用弓箭,因此全部配備了手弩,大量的連弩,讓匈奴兵團丟下了兩萬尸體,還一無所獲。
雖然知道大武士卒目前沒有援兵,箭支不可能太多,但是匈奴兵團不愿意去賭,也不想拿人命去填,因此就干脆圍城,不攻打,也不撤退。
他們想的是只要主戰場贏了,再打周泰,那就非常輕松。為了不表現自己的無能,匈奴兵團只好給沙赫巴勒茲傳信,還在攻打之中。
等了三天,雙方都摸清楚了對方沒有在附近設下埋伏,戰爭的氣氛,陡然緊張起來。
沙赫巴勒茲也不愿意拖下去,畢竟這里距離大武更近一些,他并不清楚,大武還有沒有后續的部隊。
沙赫巴勒茲把聯軍分成了四份,波斯本部是一份,人數最多的匈奴兵團為一份;龜茲,高昌,大宛,車師又是一份,剩下的小國為另外一份。
聯軍沒辦法形成一個整體,強迫著協同作戰,反而會更加混亂,或者出現工不出力等問題,這一點沙赫巴勒茲非常清楚,因此他的想法就是各自為戰,按照不同的實力,為他們分配任務。
匈奴兵團和他們自己,才是主要的戰力,這一點沙赫巴勒茲也看得分明,因此從一開始,西域小國,就是他心目中的炮灰。
以高昌等實力強一點的西域小國為先鋒,然后再讓匈奴兵團進攻,至于波斯主力,等戰斗開始之后,再趁機破陣!至于其他小國的人,打打順風仗就可以了。
大戰一起!天地似乎都不忍看見,天空烏云密布,烈日不顯。聯軍在各自向著大武逼近。
大武沒有選擇死守,同時出兵,騎兵分成眾多隊伍,迎了上去。
如此大的戰場,想要全局掌控指揮,只有依靠事先制定的計劃,然后根據傳令兵傳達消息。
當然!這只是針對別人,對于大武來說,這個問題要小許多。
衛安和郭嘉,就位于距離戰場最近的一個山頭上面,用望遠鏡打量著前方。
深眼眶,高鼻梁的沙赫巴勒茲,就出現在望遠鏡下。
望遠鏡是大武制作的戰場指揮利器,加大號的望遠鏡,被固定在地上,鏡筒可以旋轉,十里地,只要沒有遮擋,都看得一清二楚。
這樣大大小小的望遠鏡,就有四五個,已經被調試好了距離,只需要微微轉動,就能看到想要看的位置。
大武的猛將眾多,一人可統領一支萬人隊,按照制定的計劃,主動發起了進攻。
沙赫巴勒茲的算盤打得好,想要依靠人多勢眾,圍攻大武,郭嘉怎么可能讓他如愿以償。
主動進攻,想要攻打那里,就完全是自己說了算。
十八萬騎兵,除了火槍兵,乞活軍,一共十五萬大軍,發動了進攻,他們看上去是一個縱隊,其實是分成了幾支箭頭。
號角齊鳴,隨后萬馬奔騰,騎兵發動了沖鋒,整個天地一下子被轟轟轟的馬蹄聲所遮蓋,再也聽不到其他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