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說:“今天的中國青年報,你去看看。”
廖蕓意會,“關于張宣的?”
“嗯。”
文征不咸不淡應一聲,就道:“他獲獎了。”
廖蕓感興趣地問:“什么獎?”
文征說告訴她:“八五長篇小說獎。”
此時的廖蕓已經不是一個月前的廖蕓了,對文學認知不再是小白。
自從知道張宣是大作家以后,她回國狠狠惡補了一些文學知識,自然而然包括國內各大獎項的了解。
知道八五長篇小說獎的重大分量,廖蕓措辭說:“我想去他老家看看。”
文征怔了怔,隨后就懂了妻子意思:“你聽到什么了?”
廖蕓說:“沒有,我就是好奇。”
文征笑了:“廖蕓啊,你有些著相了。”
廖蕓嘴巴動了動,有幾句話想說,但最后什么都沒說,只是道:“好,我聽你的。”
文征感受到了妻子的不對勁,想了想說:“晚上我想喝烏雞湯。”
廖蕓說好:“我今天早點下班。”
掛完電話,廖蕓從單位找出報紙看一遍,隨后陷入了沉思。
…
相比于外界對八五長篇小說獎的關注,此刻張宣反而被報紙上的一篇評論吸引了。
評論出自于巴銀老先生,他面對記者一而再、再而三的探訪,終于對“潛伏”小說做出了正面評價。
巴銀老先生評價道: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傳統文學。在形而上的層面不夠深刻,在藝術上也相對簡陋。
但它的故事有新意,情節不老套,只要認真讀過,就不得不承認它的沖擊力。
巴銀老先生說:三月描寫的是一個特殊時代,書中人物有各樣的缺點,卻保留了人身上最寶貴的東西——信仰和人性。
如果你希望在“潛伏”小說中,看到華麗浪漫的辭藻,那么你注定要失望了,因為這本書是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述了沾著血腥味的故事。
...
末尾,巴銀老先生點評:好的文學不需要修飾,更不需要規規矩矩的教條。從書中人物身上我們能感受到即使生在黑暗,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信仰改變一個族群的命運,這是一個民族獲得尊嚴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們每個人該有的人生態度,這書能給我們帶來力量,能讓我們感受到人生的價值。
前后讀了三遍,整整讀了三遍,張宣感覺渾身通透,感覺熱血沸騰。
有了巴銀老先生的這一番評價,就算最后沒能獲得茅盾文學獎,張宣也無憾了。
也可以讓相當一部分人閉嘴了。
當然了,他也不指望所有人閉嘴。
就像某個知名學者,在報上點名道姓地批評:“潛伏”小說又臭又長,還沒來得及感動,就讀不下去了。
把報紙收好,看完巴銀老先生的評論后,張宣不打算再看其它的了。
思緒一番,他給陶歌打了電話。
陶歌問:“姐猜你是看到了巴銀老先生的評價,才打過來的對不對?”
張宣承認地好干脆:“是,站在你的角度,你幫我分析分析。”
陶歌說:“剛才就這事,我和洪總編已經聊過,洪總編說看似客觀公正的評價,其實還是偏向于支持一方的。
現在入圍的每本書,巴老先生都已經給了評價,就等10月6號的第一輪投票。”
ps:求月票!
訂閱有點低呢,大家來正版訂閱下啦…
說一下,張宣給小十一看米見照片,本意是拒絕,不是正面渣,可能三月沒表達清晰,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