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兩榜之事以外,其他方面的改革政策也還在繼續推進。
農業方面,低配版仙粟現在也已經有了成果,開始向市場中投放。
不過因為大多數農民比較謹慎,秦昭這邊又沒有進行強迫種植的原因,初期推廣效果不是特別好。
對于普通自耕農的慎重態度,他其實完全可以理解。粟種需要花錢買,而且價格不便宜。
農民們自身也沒有相關種植經驗——這些粟種一看就不同凡響,不宜種植,萬一最后收成不好,賠了怎么辦?
這些下中農們,全家都指著一塊田地生存,誰敢輕易去賭。
秦昭對此也不著急,他直接安排皇商負責這件事。
只要能成功種植出來,后續收益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需要先有人去嘗試。
不過除了皇商以外,最積極的反而是一些土地較多的地主們。
他們生活無憂,能承擔部分風險。覺得這東西既然是工部研究出來的,那必然不會差,試一下也無妨。
還能向官府賣個面子,何樂而不為?
但無論如何,仙粟的推廣,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這期間需要人族子民們慢慢去習慣,并發現其中好處。
在此之前,是個漫長的試錯期。
事實上,這只不過是治國的一個縮影。一切的政策展開,都需要時間,一旦急躁了,好事也會變成壞事。
正因如此,秦昭并未使用威逼或者利誘的手段去盲目推行,而是給子民們充裕的接受時間。
等到了以后,隨著生產力提升,糧食產量跨越式提升以后,可以開始以打工代替種植。
這其實也是將來小農經濟的一種轉型方向。
不過現在想這些還為時尚早,需要一步步來。
相比低配版仙粟,報刊的發行倒是非常順利。老百姓也很快接受了這種新興事物。
這個時代,人們并沒有太多娛樂活動。
逛青樓,那得是達官顯貴才有機會。
勾欄聽曲,或者茶館看戲,也得是有些積蓄的小富之家才能去體驗。
而占據人口總數最多的自耕農們,自己日子都過的緊巴巴的,自然沒錢也沒時間去做這些事。
平日里的娛樂活動,也就是鄰居坐在一起閑聊兩句,或者打打石牌,其他就沒有了。
報刊的出現,相當于給這些普通人貧瘠的精神荒漠中降下一場甘霖,瞬間便風靡開來。
即便以前不認字的,有了和字典一樣的《識字》一書,他們也能通過查詢了解報刊上的所有文字信息。
可以說,報刊所帶來的影響力遠超秦昭想象。
“農事”與“工事”以外,商業上他也并未放下。
不過這方面的改革,卻只與少數人有關了,甚至許多人都沒有察覺到此事的發生。
那便是組建“商盟”。
以皇商為首,聚攏了大量民間商人,互通有無,增加物資的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