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一定程度上支持民間商人自主創業。以“商盟”取代大商人集團化的經營方式,來防止壟斷出現。
而商盟的核心競爭力便是“地脈軌道車”。當然,非商盟成員也可以使用軌道車,但是費用會更高一些。
其實,有了軌道車之后,秦昭就等于拿捏住了主動權。
都不需要使用政治或軍事手段,就已經讓皇商擁有了絕對的競爭力,并且輕易取得核心領導權。
另外,各地的公立學堂,也開始像他一開始承諾的那樣,在各個州縣建立起來。
這些學堂名為“縣學”,以后能通過選拔進來讀書的人便可稱之為“童生”了。
建造學堂的過程遠比很多人想象中容易得多。
錢財,大夏不缺。工匠,同樣不缺。
而最難的師資,對如今的大夏來說,同樣不算什么難事。
在以前,有才能的人要么一門心思想當官,當不上官就覺得是自己才學不夠,繼續在家鉆研之事。
連自己讀書的時間都嫌不夠,自然沒心思再去教書育人。
除了個別那些確實無心當官,又極富智慧的大學者以外,除非實在缺錢到日子難以為繼,否則很少有讀書人會選擇去當老師的。
但現在情況卻又有不同。
首先,這些學府是公立學堂,并非私塾。在這里面當老師,那是受到官方認可的,不是那種野狐禪。
其次,當老師是一種養望的途徑。尤其是自從曾經東海郡韓歸人一系的法家弟子陸續進入朝堂之后,很多讀書人都發現了另一條路。
有了知識,有了人望。桃李滿天下,弟子們有許多都功成名就了。你再去為官,皇帝會不要你嗎?
還是以韓歸人為例。以他當時的名望,即便沒有什么真才實學,若是想要做官,出將為相那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最后,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當老師,對于文人“立道”絕對大有幫助!
經過這些時日里在“天下學宮”中求學,基本所有文人都理解了秦昭曾經說的那些話的含義。
所謂“立道”,絕非一門心思死讀書便能成就。想要突破前人窠臼,自成一道,必須要理論聯系實際才有機會。
這個實踐過程,可以是為官,可以是游學,可以是自悟,也可以選擇教書。方法并不局限,單純看個人的選擇與天賦高低。
不過以秦昭自己的感覺,對普通文人來說,最佳途徑是為官,其次便是當老師。沒錯,他認為當老師的效果勝過游學,也勝過去尋找大學者求教。
向高人請教,自然有幫助。但問題是人家的道路未必能與你相合,若是你自己資質不足,沒有足夠的辨別能力,甚至很可能被誤導。
而當老師則不同,初學者的很多言論也許并不高深,但卻有不少是具有啟發性的。
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老師也能從中獲益。
不要以為很多人沒有智慧,他們只是沒有經過系統性的學習罷了。
也正因如此,未經局限的思維,反而更容易突破前人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