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夜,蕭讓又是喝多了,然后他做了一個很長很長的夢。
他不知道的是,等他這一個夢醒來,涇國的天,才真的是要變了。
他是喝多了,本想著小解,但是因為晃晃悠悠,直接栽倒在了地上。
因為他說過,沒有傳喚,別人不可以進來。
所以,他倒下的時候,身邊只有一些也是喝的醉醺醺的女人。
他們見到蕭讓摔倒,還在笑呵呵的說著,你們看,大王摔倒了。
蕭讓失去了直覺,然后只覺得自己好像掉進了一個無盡的深淵黑洞。
他想要跑出來,但是卻怎么也跑不出來。
他害怕,驚恐,但是卻都是無濟于事。
然后他在睡夢之中繼續昏倒了,之后就做了一個很長很長的夢。
在夢中夢里面,他站在一個恢宏的鏡子前面,而鏡子里面的場景,儼然也是古代的什么時候。
而他,可以真切的看著里面發生的什么事情。
他慢慢的打量著,居然發現,這是關于隋煬帝楊廣的生平記錄。
就像是一個電影屏幕一樣,在演義著楊廣的一生。
他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夢到這些,不知道為什么會是隋煬帝,難道是因為,自己最近最想著要做隋煬帝第二嗎?
人們都知道,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的《隋書》,是由唐太宗敕詔秘書監魏征主編,編撰者都是由隋入唐的文士,對隋煬帝事跡史實耳聞目睹,親身經歷,不可謂知之不深,修史態度亦不可謂不認真。
但他們都已是唐朝忠實臣子,動不動就宣言“亡隋之轍,殷鑒不遠”,主編魏征更參加過推翻隋煬帝統治的隋末農民起義,又是唐太宗的貞觀名臣。
既然唐初君臣論政的核心是“以隋為鑒”,修史者主觀上的政治傾向性已根深蒂固,他們站在官方立場,極力突出隋煬帝的荒淫昏暴,標榜李唐的無量功德,在修史材料的取舍上
就可能有意無意地偏離史實,其對隋煬帝懷有某種政治上的偏見也是可想而知的。
又據史書記載,唐武德四年(621)五月平定洛陽王世充,“收其
圖籍,溯河西上,多有沉沒。
后來修史者不是憑藉第一手資料,而是更多地攙雜進了道聽途說的野史傳聞,使歷史不自覺地遭到歪曲。
再有宋人司馬光主編的大型政治史《資治通鑒》,其中《隋紀》更收集了不少《隋書》以外的資料。司馬光著書的宗旨是借歷史教訓以“資帝王之治”,政治傾向性更加鮮明。
他不僅寓褒貶善惡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