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之中,又大量引用不可靠的杜寶《大業雜記》等唐初人的雜記小說,通過取舍和選擇史料的手法,把唐初人對隋煬帝的丑化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正史如此,野史小說就更不用說了。因此,舊史對隋煬帝的記敘描寫有很大的失真失實。
“儒家修史者對煬帝道義上的評價的確是苛刻的”,而“在民間傳說、戲劇和故事中”,隋煬帝的形象更被“作者和觀眾隨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
隋煬帝就是這樣一個最有爭議的皇帝。
從前有人尖銳地指出:如果隋煬帝是一位功大于過的好皇帝,那農民為什么要起義推翻他呢?
用階級觀點分析,隋煬帝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論爭進一步升溫,90年代后更連續出版了幾部傳記,為隋煬帝翻案的調子越來越高。
有人稱煬帝“雖屬亡國之君,卻也是有為之主”;“建樹最多”,“功大于過”,“不失偉大”,是“偉大人物”,以致有人直呼:“雄杰乎,英主乎”。
這與古往今來的定論可謂是十八度的大轉彎。
當然,也有不少論文繼續從各個方面論證隋場帝的荒淫暴虐。
皇帝雖然高高在上,但皇帝也不是孤立的人物,他們在歷史上的功績和過失,都同他們所處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
皇帝雖然權力無限,但畢竟不能超越歷史條件和現實環境的限制去締造歷史,權力意志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相反,歷史環境倒是最能解釋專制君王的行為及其動機。
不否認某些個人,特別是擁有主宰全社會的權力的皇帝對歷史發
展的重大影響,皇帝的性格也能影響歷史的具體進程。
皇帝的無盡欲念加上其所掌握的無限權力,有可能使君主隨意一個念頭,個怪誕的想法,造成全社會的震蕩。全社會千千萬萬人的命運有時可能取決于皇帝個人的喜怒好惡,這又會使歷史的進程具有極大的偶然性。
當然,這些都是隋煬帝后來的故事,現在蕭讓所看到的的隋煬帝楊廣,還并不是一個皇帝呢。
古詞有云:“試問水歸何處?天明徹夜東流。滔滔不管古今
愁,浪花如噴雪,新月似銀鉤。暗想當年富貴,掛錦直至揚州。風流人去幾千秋,兩行金錢柳,依舊纜扁舟”。
是啊!不盡長江東流水,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隋煬帝可謂是一個風流天子,但說書人說他“將一座錦繡江山,只為著兩堤楊柳喪盡;把一所金湯社稷,都因那幾只龍舟看完,一十三年富貴,換了百千萬載臭名”。
隋煬帝名楊廣,又名楊英,小字阿麼。
本傳記的稱謂按照他生命歷程的三個階段,十三歲以前少年時代我們稱其小字阿麼;十三歲封晉王以后我們稱其大名楊廣;三十五歲稱帝以后我們稱其謚號煬帝。
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古代中國于秦漢大一統帝國
之后,是長達四年之久分裂割據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一個后荒馬亂的亂世,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歷史一再昭示著一位強有力的圣王,出來實現新的大一統帝國的偉業。然而,圣王在秦皇、漢武之后,幾近千年才輪到唐宗、宋祖,中間似乎是一段空白興亡不可問,自古水東流”。
千年之間,中國就真的沒有圣王出現嗎?恐怕不一定。有些帝王完全具備了圣王的智質,但天不假以年,而中道崩殂。也有的皇帝主觀上極想成就圣王之業,但志在無厭,好大喜功,而走到了主觀愿望的反面。隋煬帝就是一個想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