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燧也滿眼含笑道:
“到時候我把咱們當年右軍的老兄弟都喊過來,一起暢飲。”
鄭和一直保持微笑,認真聆聽,見二王說完了,躬身道:
“二位王爺,請容我一步。”
說完,不等漢王趙王反應,就徑自走到太子朱高熾身旁,拱手行禮道:
“太子爺,圣體萬安!”
言畢,更是直接雙膝跪地,深深的磕頭。
朱高熾呵呵一笑道:
“起來,起來,快起來,回來就好,回來就好。”
邊說邊雙手把鄭和扶起來。
如此一幕,朱棣坐在龍椅寶座上,微笑不語;
如此一幕,漢王、趙王心中頗有微詞,卻只能憋著;
如此一幕,朱瞻基對鄭和的印象更加深刻了,心說鄭和不僅能力強,會說話,而且會辦事。
鄭和用這種方式,告訴朱棣,我這輩子會一直緊緊跟隨您的腳步,唯您馬首是瞻。
至于太子爺、漢王、趙王,我都會一視同仁,公事公辦,不偏不倚。
和太子爺寒暄完畢后,鄭和再次回到群臣之列,跪地述職:
“臣鄭和,永樂七年九月,任大明市舶司正史,與副史王景洪,候顯等,率官兵兩萬七千人,駕寶船四十八艘,從太倉瀏家港起航,出駛……”
朱瞻基沒有聽鄭和的述職報告,而是在回憶曾經在初中高中時期的歷史,關于鄭和下西洋的歷史。
整個華夏封建史上,歷史留名的太監不少,但鄭和絕對是最傳奇的一個,成就也是最大的一個。
別的成就不說,但就七次下西洋,就能說明一切。
鄭和下西洋,推動中國古代航海事業達到頂峰,成為十五、十六世紀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
比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的航行早了87年;
比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
比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早了114年。
鄭和下西洋時的船舶建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風運用和航海氣象預測等方面的技術和航海知識,在當時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鄭和下西洋,在政治、文化、經濟等領域,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甚至產生深遠的影響。
如今從歷史書上走進現實生活,面對活生生的鄭和,朱瞻基說不激動,那是假的。
察其言觀其行。
朱瞻基忍不住夸贊鄭和,能得到朱棣如此厚愛之人,不僅能力出眾,說話的藝術,同樣爐火純青,的確是個人才。
鄭和的述職報告仍在進行。
雖然也是太監,但鄭和的聲音卻顯得鏗鏘有力,鐵骨錚錚,宛如大明的風骨一般。
整個大殿都在回蕩著鄭和的聲音。
朱棣皇帝聽得很認真,因為這雖然是鄭和的述職,但也是自己的功績,歷史會記住的;
“諸國國王皆派特使,隨寶船隊入京朝貢。”
“臣恭請皇上召見!”
鄭和的述職算是告一段落。
朱瞻基看了看朱棣,得到朱棣的點頭示意后,跑到大殿門口,朗聲說:
“大明天子有旨,諸位國王使節依次覲見,奏樂!”
嗡……
一聲沉重的鐘鳴后,各種鼓瑟樂器聲音響起來。
各國使節,身著本國傳統服飾,陸續朝見朱棣,獻上禮物……
朱瞻基不動聲色的走到鄭和身邊,正要搭話,卻被朱高燧打斷:
“你在海上呆了這么久,這規矩可是一點都沒忘啊。”
鄭和聞言,一本正經的說:
“漢王不是說了么,先公后私,鄭和怎敢怠慢。”
朱高燧哈哈一笑,不再言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