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元代始,洛陽不復為京,降為河南府治。
明代,河南府轄洛陽、偃師、鞏縣、孟津、登封、新安、澠池、宜陽、永寧、Z縣等10縣,是伊王和福王的封地。
清代,洛陽仍為河南府治。
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署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19縣。
民國九年(1920年),直系軍閥吳佩孚盤踞洛陽,在洛陽設置了兩湖巡閱使公署和陸軍第三師司令部。
民國十二年(1923年),HEN高官公署適于洛陽,洛陽成為HEN省會。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并一度適洛辦公。“七七事變”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華北大部分地區淪陷,洛陽成為北方抗日前哨,國民黨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駐洛陽。
民國二十七年(1939年)秋,HEN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HEN省會。
1944年,建立豫西抗日根據地。
1948年,洛陽解放,LY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析洛陽縣城區為市,與洛陽縣并置。次年12月,LY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LY市人民政府。
1950年5月,成立了LY市郊區區公所,管轄塔灣、馬坡、北窯、岳家村、西小屯、下池等6個鄉和西工鎮。
1951年11月,改4個區公所為4個區人民政府。
1954年,接管洛陽縣第四區(谷水區)。
1954年,LY市升格為HEN省直轄市,市政府機關駐地設在老城民主街。次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并入LY市,其余部分劃入偃師、孟津、宜陽等縣。
1955年7月,成立JX區。
1956年,相繼建成LY市LC區、XG區和郊區。
1957年11月,cHHZ區成立。
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新成立JL區。
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LY市。
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Z縣、欒川、汝陽、伊川亦改屬LY市。
1993年,偃師縣改為ZS市。
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洛陽郊區更名為LL區。
2021年3月,經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縣級ZS市,設立LY市偃師區,以原ZS市的行政區域為偃師區的行政區域,偃師區人民政府駐槐新街道民主路27號;撤銷MJ縣、LY市JL區,設立LY市孟津區,以原MJ縣、JL區的行政區域為孟津區的行政區域,孟津區人民政府駐城關鎮桂花大道328號。
東漢末年,洛陽遭到嚴重破壞。《后漢書·董卓列傳》記載: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脅迫獻帝遷都長安,“盡徙洛陽人數百萬口于長安”。董卓自屯畢圭苑中,“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里內無復于遺”。又使呂布領兵發掘諸帝王陵墓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寶。至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楊奉、韓暹等奉帝還洛陽時,宮室燒盡,百官披荊棘,依墻壁間。整個洛陽城一片慘象!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之子曹丕逼漢獻帝“禪位”,篡漢自立,即位于許昌。廢獻帝為山陽公,改元黃初。至此,東漢亡,曹魏建立。這年十二月,魏文帝曹丕大營洛陽宮,并遷都洛陽。魏文帝下傳五帝,共四十六年。劉備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孫權在建業(今江蘇南京)稱吳王,公元229年稱帝,史稱孫吳或東吳。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時代,歷史上稱為三國時代。
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魏自立,在洛陽即位,廢魏帝曹奐為陳留王,改元泰始,史稱西晉。晉武帝司馬炎下傳三帝,共計五十二年,皆定都洛陽。至晉元帝司馬睿避五胡之亂,遷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因建康在洛陽之東,史稱東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