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與司徒、司空并稱三公。大司農:秦時稱治粟內史,景帝改稱太農令,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為大司農。魏初設大農,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改稱大司農,蜀、吳亦各有大司農。兩漢時大司農掌管租稅、錢谷、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而到了三國時期,由于權力的分散則只能負責這些物資的保管工作了。
九卿之一。大鴻臚:秦時稱典客,漢初稱大行令,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大鴻臚,掌管接待賓客之事。九卿之一。衛尉:秦時始置,漢景帝(劉啟)初更名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復原名,掌管宮門警衛。九卿之一。太尉:同大司馬。
曹丕即位后任賈詡為太尉。太傅:輔弼國君之官,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曹叡即位后人鐘繇為太傅。
太常:秦時稱奉常,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為太常,掌管禮樂社稷、宗廟禮儀。其屬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藥、太醫(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兩漢均設太仆,王莽一度更名為太御,掌管輿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守:秦時設郡守,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之最高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
少府:秦和兩漢均設少府,王莽稱共工,與大司農一同掌管財貨。不過大司農掌管國家財貨,而少府則管供養皇帝。其屬官有掌管御用紙、墨、筆等物的守宮令、掌管刀劍弩機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為宮廷治病的太醫令。
九卿之一。中常侍:秦時始置,東漢時由宦官擔任,掌管文書和傳達詔令,權力極大。中書監令:曹操為魏王時,設置秘書令以處理尚書章奏。
曹丕于黃初初年改秘書令為中書令并特置中書監,使之排在中書令之前。
中領軍:曹操為丞相后置領軍,不久改為中領軍,掌管禁衛軍。中護軍:曹操為丞相后置護軍,不久改為中護軍,掌管禁衛軍,地位略低于中領軍。
長史:秦時始置,西漢時丞相下有兩長史,其職務相當于秘書長,即最高國務機關中事務主管。將軍幕府中亦有長史,為幕僚之長;可分令部隊出戰的稱為將兵長史。
東漢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設長史,職任頗重。三國沿置不改。從事:刺史的佐官如別駕、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稱為從事。
倉曹掾屬:主管倉谷之事的官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司徒: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教化,三公之一。司空: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水土及營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隸校尉:漢武帝始置,負責督率京城徒隸,從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簡稱司隸。
劉備在蜀稱帝時以張飛為司隸校尉。司金中郎將: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鐵、錢幣和農具的鑄造的官員。主簿:漢始置,掌管文書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設有主簿。
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記錄功勞。東西曹掾屬:曹操為丞相后下設東、西曹掌管人事工作,東曹主管二千石官員的任免,西曹主觀丞相府官員的任免。其負責人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丞相:戰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復置,曹操自任丞相。
“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光祿勛:秦時稱郎中令,漢武帝更名為光祿勛。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勛。
曹操為魏公后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勛,掌管宿衛宮殿門戶。其屬官有掌管賓贊受事的謁者、掌管御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附馬都尉、掌管羽林騎的騎都尉,而大夫、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勛的屬官尚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