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白面饅頭啊,太香了。
...
回到道觀后,楊瑾為泥胎神女奉上瓜果蔬菜和饅頭。
自己吃不飽沒關系,可不能讓神女姐姐餓著了。
“神女姐姐,等我繼承了觀主的位置,我就將你放出來,放你自由!”
少年為神女供奉上了瓜果蔬菜還有焚香,雙手托著下巴盯著神女。
他還不是梅山觀的觀主,他還是小小的少年郎,他也不是沒有向父親提過,將神女放走,卻讓父親拒絕了。
祖宗之法,不可變,這神女像是家族世代供奉的寶物,若在他這一代斷了,下去要如何見列祖列宗?
祖訓說過,定要留下神女以供奉,那他就必須要供奉到死——至于楊瑾要怎么做,他就管不了了。
神女的幻夢,是他最喜歡的地方,也是他唯一的避風港。
這里山清水秀,一片山云霧海之中,中間有一涼亭佇立,還有棋盤顯現。
聽聞楊瑾的話,神女只是微微一笑,輕輕撫著他的腦袋。
“今天又被欺負了?”
“唉,別提了,就因為我和他們不是一個姓的就這么埋汰我,太不友好了。”楊瑾趴在涼亭中的石臺上嘟囔著嘴說道:“難道不是一個姓就不能和諧共處嗎?”
“還有啊!今天來了一個大哥哥,說是村外的人,他好像...他把我扶了起來,還給我吃了白面饅頭,好大,好軟,好甜的饅頭。”
托著下巴的楊瑾喃喃道:“他是從城里來的,他好特別哦。”
此時,焚香燃盡,入夢之法散去,少年來到了現實的世界里。
然而此時,楊瑾卻是還在念念不忘,那位來到這里的青年。
他是誰呢?
....
青年叫做馬東文,是下鄉的知青,來這里,是為了學習工農思想。
說是學習,其實就是在這里和鄉親們一起勞動工作,一起換工分,一起攢錢,一起吃大鍋飯,他沒有因為知青的身份多了一份優待,反而因為外姓人來到這里‘搶了工位’,而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不過,馬東文不在乎,他喜歡梅山村,喜歡這里的山,喜歡這里的水,喜歡這里的水。
在這梅山村里,只有兩個人,會護著楊瑾不被其他小孩子欺負。
一個是父親,一個是馬文東。
馬文東是外面來的知青,沒有那么多宗族門第的思想,他總是在說,我們是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首先是這個,才是別的。
他對楊瑾好,并不是因為楊瑾有多么特別,而是因為他平等的,公正的對待著每一個人——雖然這讓村子里的孩子們怎么都喜歡不起來,畢竟,自己都淪落到了和楊瑾一樣的待遇了。
大人也不喜歡他,他這個外鄉人,搶工分的,搶飯的,勞作起來還沒有什么力氣,這樣的秧子,有什么好。
直到有一天,矛盾爆發了,不知從哪里來的消息,說要讓那些臭老九們好看,要讓那些宣揚封建迷信的人好看。
剛巧,梅山觀啊,是外姓人,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這梅山觀的觀主,又學西學,又是道士。
于是乎,山民們雄赳赳氣昂昂的,就奔著那梅山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