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如此以來,長渠周邊的人可用水飲用、澆灌,大可利國利民啊!”庚辰補充道。
“好,那咱們就來個隨山浚川!”大禹大喝一聲站立而起,“甄宓姐姐真是我們的智囊啊,那明日起,我們就按此方略行事,相信假以時日,必可見功,不能讓親人們等待太久啊!”說道這,想起十年未見妻子,難免心中難過。
說干就干,為了全面了解水情和地勢,他足跡踏遍了九州,勘察測量山形水勢,疏導了九條河道,修治了九個大湖,鑿通了九條山脈,終于戰勝了洪水,得以平土而居。
又傳云山西北有海眼,禹將“東海流波山”上的另一頭“東海夔牛”點化到此,讓這位“狀如牛,蒼身而無角、聲如雷、聞五萬里”的夔牛鎮住了海眼,消除了水患。
東海海眼則是用重量一萬三千五百斤且可以大小變化的定海神鐵封鎮,東海這才得以安定順遂,各族人群紛紛慶賀。
整整用了十三年的時間,從此海晏河清,百姓安居樂業,五谷豐登,天下太平。
禹不僅治理了水患,而且還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產,規定了各地的貢品賦稅,開通了各地朝貢的方便途徑,并在此基礎上,劃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國范圍內形成了眾河朝宗于大海,萬方朝宗于天子的統一安定的大好局面。由此,大禹也因此大得民心。
各地百姓為紀念禹的功績,特設禹王廟,廟內大門內,并排屹立著兩棵巨柏,樹干筆直勁挺,極具凌霄之勢,樹冠的枝梢盤旋生長,向東南斜伸的枝條象高昂的鳳頭,西北樹枝如展開的鳳尾,人們都把這樹冠叫做“鳳凰架”。
西側的一株略低于東柏,樹冠翁郁,猶如淑女。有趣的是這株柏向東斜長,有偎夫之懷之態勢。
禹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
甄宓和夷人對河圖洛書,也有了新的發現和心得,感覺它們智慧地反映出了天道、地道的運行規律。夷人發覺,天道的陽氣,由北方位開始生發,然后按順時針向左旋轉,也就是民間所說的“一陽初生”、“三陽開泰”、“九陽極盛”、“夕陽漸衰”。
而甄宓認為地道的運行規律則是:陰氣由西南方(二)始旋轉,然后逆時針向東南方(四)運轉,到了東北方(八),陰氣達到極盛,而當轉至西北方后,陰氣逐漸消失。
如此相得益彰,陰陽相抱,乾坤相合,周轉不息,方成大道。
甄宓和夷人算是協助禹完成了治水工程,他們十三年下來也收獲了很多,成長了很多。而接下來才到他們尋禹的真正目的,助禹定九州,如此便可各有管屬,各成單位,而不依附于一人兩人,天下長治久安。
引用:
盨銘“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迺差地設征”。《尚書·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書序》:“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
“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尚書·堯典》)
《尚書·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予乘四載,隨山刊木。予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
《詩·長發》:“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山海經·大荒南經》記:“大荒之中,有山名巧涂之山,青水窮焉。有云雨之山,禹攻云雨”。
《左傳》云:“崇伯鯀化為黃熊,入于羽淵,淵東有羽山。池上多生細柳,野獸不敢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