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治理天下洪水,奠定了百姓生存的基礎,天下聞名,舜感禹之功之德將王位傳于禹,禪位都城便定在了蒲阪。
這日王城部落族士云集,甲士林立,旌旗風動,鼓響角鳴,觥籌齊畢。
這也是甄宓與夷人在百年前的伏羲時代萬難看到的場景,這時候無論是民眾數量還說器物豐富程度都是不可同日而語。
各路族群代表由禮儀官引領走上驗兵場,甄宓與夷人跟隨在禹的兩側,眾人站位之后,齊聲道:“拜見舜王。”
“各位族落王免禮!”
高臺之上,南面而向的一個身著黃色錦袍之人,人高體壯,頭圓頷方,雖年事已高,仍不怒自威,只見他微微頷首,“有勞各位族長千里遠赴,今日有大事宣告!”
“是,舜王!”
“請禹上臺來!”舜把眼光投了過來。
禹應命,走了上去。
“各位族長,我是軒轅八世玄孫,有虞氏,于三十九年前受堯帝厚恩天命,傳命于我”,舜帝頓了一下,“禹含辛茹苦一十三年,終于隨山浚川,劃定了河流秩序,從此天下再無水患,于人族功績足可彪炳千古,今日,我特將王位傳于禹,以便禹之德智后展再延,為人族更大造福。”
雖然提前被告知此情,但此刻聽聞禹仍是虎軀震動,“舜帝,高威厚德,理當其位,在下德薄智疏,斷難受帝胄之重!”禹跪下道。
“我已年老體弱,精力難濟,長此以往必生變故,我便覽天下眾人,唯君是眾望所歸,大家說是不是?”
舜帝將話題拋向眾人,眾人齊道:“舜帝英明,禹帝厚德!”
如此舜,也就不再推辭,繼承帝位,司禮官將帝冕旒冠及服裝給禹穿戴上,舜帝退席,諸王叩拜。
這夜禮宴之后,禹帝特意拜謝甄宓、夷人、庚辰等幾位,希望他們今后仍可輔佐。
“禹帝,你德高位尊,今后賢德之士后紛紛投靠,已經不再需要我們了,只是當務之急,禹帝還有一事需做。”
“何事?”
甄宓于夷人對望一眼,齊聲道:“劃定九州!”
甄宓說著拿出洛書拓樣,庚辰則是拿出了山河地理圖,天下循環之道與山川河流便可一覽無余。
“好!禹為天下蒼生多謝幾位!”禹一揖,皆下這兩本天下寶物,端詳思索,召集天下群臣,終于在一月之后,遷都陽城,開元為夏并定立了天下九州。
九州分別指冀州、袞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其中以冀州為中心。
記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將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征。
禹根據洛書還有新的發現,他經過反復揣摩,成功整理出了包括歷法、種植、立法等內容的一本天地大法、科學法典——《洪范九疇篇》。
這篇《洪范九疇》的出現,無論是對百姓黎民還說甄宓、夷人二人都是意義重大,它把八卦中的卦象含義有加深入,并引入生克概念,給了甄宓和夷人打開了思路之門,他們直說這本書是來此的第二收獲,當然也拜洛書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