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蘇杭的腹地,四季分明,農桑萬頃。河流縱橫,苕霅兩溪之水流經漾、蕩、河、港……水清如鏡,土質黏韌,構成了育桑、養蠶和繅絲的良好自然條件。
這里獨特的繅絲工藝,逐步形成了“細、圓、勻、堅、白、凈、柔、韌”八大特點。
這里粉墻黛瓦,小橋流水人家。一條南北向的市河穿鎮而。過河道兩岸,商賈云集,屋宇林立。從每年的四五月開始,一直到10月,家家戶戶:蒸茗氣從茅舍出,繰絲聲隔竹籬聞。繭箔山立,續車之聲連屋相聞。吱呀吱呀的搖擼聲與絲車吱吱呀呀交織在一起。流連于青石板上歷史的印記,是一縷蠶絲“織就”的流金歲月。
清朝中期。
在一條小河邊,住著一戶人家,祖籍浙江上虞縣,主人姓劉。清康熙初,遠祖劉尚遷居吳興(今湖州)南潯,在大橋灣泰安橋下設小銅匠鋪。以幫人家修補銅勺、銅鍋、修配鑰匙謀生。
主人有個兒子,叫劉鏞(1825—1889),字貫經,因排行第三,后來人稱“劉三東家”。
劉鏞15-6歲年紀,從小聰明伶俐。雖然家境已經破落,為了幫助父親維持這個家和繼承先祖的手藝,還維持這家小的銅匠鋪。平時在店鋪幫人家修補銅勺銅鍋,閑時,挑著擔子走鄉串巷,風里來雨里去。有時,一天下來,一點活兒接不到。
天下著蒙蒙細雨,擔子上叮叮當當的銅片碰撞聲,由這條街轉到那一條街。
一間不大的店鋪,里面放滿了各種鍋瓢雜貨。父親劉煥章坐在小板凳上吸水煙。
劉鏞無精打采地挑著銅匠擔進來。
聽到響聲,劉鏞母親從里屋出來。
劉媽:阿鏞啊,你回來啦!看你衣服都濕透了。
母親心疼地拿起掛在柱子上的毛巾幫佳康擦了一下身上的雨水。
母親:今天生意怎樣?
劉鏞無奈地搖搖頭。
劉媽:哎!一個上午,店里也沒有來人要修理東西。不管怎樣,先吃飯。
一間破舊不堪的屋子里,劉鏞與父親、母親各邊坐著。每人一碗稀飯。桌子上放了一碟醬菜。三人吃著。劉媽放下手里的筷子,拉起衣襟擦了一下眼睛。
劉媽唉的一聲長氣,說:這點醬菜也是張家伯伯醬油店賒來的,這種日子真的不知道怎么過。接著又說:阿鏞啊,你爸年歲也不小了,雖然你還小,但這個家,以后還得要靠你。
劉鏞抬頭看了一下滿臉愁云的母親。
劉鏞說:媽,您放心,這我知道。我是個男子漢,人家說,孝順的兒子,討飯都把父母拖住。我認為討飯的兒子沒有本事。今后,我不會用討飯來養活你們。我已經16歲了,知道自己的責任。哎,爸媽,我想銅匠擔不想挑了,想到絲廠里去學生意。
劉爸:日子還是要過的,現在“百家飯”也難吃啊!不過這樣也好,不要風里來雨里去了,只要人家老板管著你的嘴,肚子不空就行。我還可以在店里做做,日子也是過得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