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蘇聯有了米格-25之后,三機部給下達的指標是雙三,后來又是雙二八,雙二六,這些指標都沒有顧及到工業基礎,全部敗下陣來。
這些年搞成了什么?一個在殲-7基礎上的雙發放大版,都搞的這么艱難,別的就更不用說了。
周金海的顧慮也是有原因的,這么多先進的技術搞到一起,萬一出了狀況,試飛的時候摔了飛機怎么辦?
飛機一摔,項目可能就真的完了,誰還敢涉獵?誰能背得起責任?
“這樣的話,我倒是有一個主意。”秦風繼續說道:“咱們采用一架雙座型的教練機來改裝,保留所有的機械備份,這樣試飛的安全性不就大大增加了嗎?對,咱們的殲教-6,就完全可以啊,兩臺發動機,安全性更高。”
直接改裝成電傳操作的變穩機,危險性很大,但是搞個上面的方案,秦風認為是大大不妥的,為了提高安全性,就可以用教練機。
1957年10月,中蘇兩國簽定協議,由蘇聯向中國出售米格-19飛機的制造技術,提供全套技術資料、樣機和部分散裝件、成品附件等,由沈陽飛機制造廠進行研制和組裝。
這款飛機的到來,讓人民空軍進入了超音速飛行的時代,迅速地成為了主力,這種國內批量制造米格-19型戰斗機被正式改名為殲-6戰斗機。
截止到60年代末,國內軍隊己裝備了近400架殲-6戰斗機,部分一線航空兵部隊完成了由殲-5向殲-6戰斗機的換裝,殲-6開始逐漸成為了空軍的主戰裝備。
殲-6在氣動布局和飛行性能上與殲-5己經有了很大不同,為更好、更快地使原殲-5飛行員過渡到殲-6,空、海軍非常需要一種可以快速培訓殲-6戰斗機飛行員的超音速教練機,但蘇聯的米格-19戰斗機并沒有發展雙座教練型,
因此,沈飛于60年代中期開始在單座殲-6的基礎上研制適合訓練殲-6飛行員以及其它超音速戰斗機飛行員的殲教-6教練機。
這款飛機很成功,前前后后造了四百多架。現在,隨著空軍已經開始向殲-7過渡,這種教練機也就會逐漸落伍了,從空軍要一架來改裝,也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想了想,秦風繼續說道:“這樣,咱們的飛機的前艙改裝為評審試飛員艙,采用電傳操縱系統。后艙為安全駕駛員艙,保留了原來的機械式操縱系統。兩艙駕駛桿之間的小拉桿經電磁離合器,協調電傳操縱以及機械操縱前后桿的脫開和嚙合。實施電傳操縱時,后駕駛桿與機械桿系聯動,一且電傳操縱出現故障,經應急切斷開關,后架駛桿可立即接替飛機的操縱。”
這個想法在秦風的腦子里一閃而過,迅速地就轉成了實際的操作,這樣一來,安全性就大大提高了。
周金海聽了之后,認真地思考了一會兒,就在秦風期待的目光中,定定地說道:“不行,這樣的話,風險還是很大,我們必須要控制風險。”
還以為周金海能答應呢,誰知道他居然這么說!聽到了這話,就連王揚都感覺到一口老血要噴出來了,自己的這個同學,就是一根筋,太固執啊,怎么說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