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吉利海峽,伴隨著“海獅計劃”的啟動,大陸聯盟各國海軍主力全部云集于此。
大大小小一百八十余艘大小軍艦,場面那是一個浩大。尤其是為首的三十六艘超級戰列艦,更是氣勢磅礴。
如果英國人能夠發起偷襲,干掉眼前這支的艦隊,大陸聯盟至少五年之內無法翻身。
不過看天上盤旋的飛機就知道,不先解決天上的眼睛,發起偷襲是不可能成功的。
想想就行了,空軍是不列顛的短板。無論是飛行高度,還是飛行速度,又或者是靈活性,不列顛的戰機都落后了一個時代。
整個工業體系上的落后,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夠追趕的。即便是再怎么加大投入,也需要時間。
在一覽無余的海面上,沒有制空權,只有被人伏擊的份兒。
看看皇家海軍就知道了,眼瞅著戰爭一觸即發,皇家海軍卻遲遲不敢入場。
英吉利海峽自然不缺乏良港,可問題是港口在敵人的飛機轟炸范圍之內。這個時候過去,就是羊入虎口。
本來大陸聯盟各國海軍完成后,皇家海軍就不具備優勢,要是再被敵人空軍轟炸一波,那就更沒得打了。
馬六甲海戰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敵人先是用飛機擊傷軍艦,然后海軍再撲上去補刀,輕松鎖定勝局。
吃一塹,長一智。吸取了經驗教訓的皇家海軍,果斷的選擇遠離神羅空軍。
平常時期都可以躲,現在敵人要登陸英倫三島,再躲家都要沒了。
作為海軍大臣,斯溫丁現在是壓力山大,生怕一不小心葬送了皇家海軍,成為不列顛的罪人。
當然,感受到了壓力不光他一個,英國政府高層有一個算一個,現在全部都在承受“高壓”。
如同暴風雨來臨前一樣,空氣中彌漫著壓抑的氣氛,令人窒息。
……
“從搜集到的情報來看,敵人已經完成了集結,近期就會向我們發起進攻。
考驗大英帝國的時候來到了,盡管我們在之前的戰爭中失利,但我們決不屈服,我們將戰斗到底。
不同于之前的任何戰役,現在我們的兵力是前所未有的充裕,四千萬英國民眾是我們最堅實的后盾。
敵人選擇進攻英倫三島,輪對是一個錯誤,在這里我們有……”
——1905年4月27日,坎貝爾首相《英倫保衛戰宣言》。
判斷一個國家、民族是否偉大,看他們在危急時刻的表現就知道了。
能夠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稱霸世界,不列顛自然有其過人之處。
伴隨著局勢的不斷惡化,或許是大家意識到了危險,英國政府的內部斗爭,也漸漸緩和了下來。
反對黨雖然依舊在抨擊政府,但現在只停留在口頭上,實際上行動中他們已經放棄了拖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