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媒體的不斷宣傳,上至王公貴族,下到普通英國民眾,都知道這場戰爭意味著什么。
在大陸聯盟的高下下,大英帝國這臺戰爭機器,終于全速運轉了起來。
終于內部團結了,坎貝爾首相卻絲毫沒有感到高興。如果可能的話,這份在敵人威脅之下,取得的國內團結他寧愿不要。
“萬眾一心,所向匹敵”。只是一個政治口號,真正能夠決定戰爭勝負的還是實力。
對大英帝國來說,局勢已經惡化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縱使贏得了英倫保衛戰,也只能暫時免除亡國之危。想要贏得戰爭,依舊是遙遙無期。
陸軍大臣馬庫斯:“為了攔截敵人登陸,我們已經在英吉利海峽沿岸部署了一百萬軍隊,后方還有五十萬機動部隊隨時可以增援。
除此之外,我們組織了一百萬民兵,負責后勤運輸。如果戰勢緊急,也可以增援上去。
不過,這只是最壞的打算。如果可能的話,最好還是將敵人擋在英倫三島之外。
戰火一旦燒到了本土,即便是將敵人全部殲滅,我們也輸了。”
看得出來,陸軍是真的盡力了。從戰爭爆發到現在,陸軍已經陸續向印度、好望角、中南半島增援了五十萬、十五萬、五萬部隊。
為了維護愛爾蘭、蘇格蘭的穩定,又在兩地共計駐扎了十八萬部隊。
以不列顛四千萬的人口,動員了這么多部隊,真的是使出了吃奶的勁兒。
尤其是這四千萬人口中,還有三百五十萬蘇格蘭人和四百四十萬愛爾蘭人。
蘇格蘭人也就罷了,雖然也有矛盾,總體上還是認同不列顛的。
愛爾蘭就不一樣了,最近半個世紀被欺負的太慘。當地人口從19世紀中期的八百二十萬,下降到了現在的四百四十萬,滿肚子都是怨氣。
幸好愛爾蘭島的位置靠后,要不然敵人從愛爾蘭登陸,遍地都是帶路黨。
為了安全起見,征召的愛爾蘭士兵、蘇格蘭士兵,基本上都派往了殖民地。
抽走了大量的青壯,地方上暫時是安穩了。不過想要他們為這場戰爭出力,也指望不上了。
即便是盡了全力,馬庫斯心里還是沒底。敵人是整個歐洲大陸,要龍蝦兵單挑群雄,難度太大了。
“海軍也做好了準備,隨時可以為帝國而戰。我們懷著必勝的信心,最終的勝利一定屬于偉大的不列顛。
只是敵人的空中優勢不容小覷,在決戰開始前,最好能夠先擊敗敵人的空軍,再不濟也要拖住他們。”
喊著最響亮的口號,干著最從心的事。不是斯溫丁慫,實在是這場戰爭確實難打。
大陸聯盟各國的海軍加在一起,無論是主力艦數量、還是軍艦總噸位,都不弱于皇家海軍。
要不是對面是多國聯軍,指揮上做不到上下如一,皇家海軍根本就沒有多少贏面。
為數不多的贏面,還被敵人空中優勢給抹去了。搞得皇家海軍遲遲不敢抵達戰場,硬是要等最后一刻,以降低被空襲的風險。
陸軍和海軍都有充足的理由,空軍就尷尬了,想要推脫都不行。局勢惡化到現在這種地步,最核心的因素之一就是空軍不給力。
比原時空都慘,起碼二戰時期英軍戰機不比德國人差,還有美國奶媽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