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道之仇,不共戴天。
在這種背景下,反戰自然不會有好結果。
事實也是如此,號召全民反戰的專家學者剛喊了幾嗓子口號,就被冠上了“英國間諜的罪名”。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亂世用重典,得罪了所有的利益集團,就算能夠撿條命,也甭指望還有未來。
相比之下,普魯士的反俄份子就要幸福得多,僅僅只是受到了警告。
反俄運動在普魯士,已經延續了數十年,早就成為了居民日常活動之一。
到了特定日子,民間每年都要搞游行。現在只不過提前了幾天,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大事。
表面上來看沒有什么影響,可政治上的影響大得去了。反俄份子沒有被處理,落到外界眼中就是一個“維也納政府反俄”的政治信號。
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家敢毫不顧忌的向俄羅斯帝國下黑手,也是受到了這方面的影響。
誤導就誤導好了,弗朗茨可不會在這個時候出來解釋,那是普魯士政府所為和維也納政府沒有關系。
盡管這是事實,神圣羅馬帝國憲法上有明確規定,除非是涉及國家安全的重大事件,否則在邦國政府沒有主動邀請前,中央政府是不能介入邦國內政的。
反俄游行示威,明顯涉及不到國家安全。普魯士政府更不可能為了這點兒小事,就放棄自己的高度自治權。
事實歸事實,可政治本來就是把簡單的東西復雜化。要是現在做出解釋,落入外界眼中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有這功夫,還不如支持愛爾蘭獨立運動。起碼可以進一步打擊英國人,縮短這場戰爭持續的時間。
……
圣彼得堡,伴隨著革命浪潮的爆發,俄羅斯帝國這套四面漏風的房子,在風雨中越發飄渺了起來。
步入中年的尼古拉二世,無論是心性、還是政治手腕都成熟了很多,可想要收拾目前的爛攤子,還是力有不及。
戰爭、罷工浪潮、革命浪潮、獨立浪潮,全部都撞在了一起。
事實上,俄羅斯帝國的罷工運動早在兩個月前,就曾出現了苗頭。
只是當時參與罷工的人數,沒有現在這么多,更沒有波及到全國。
在沙皇政府和資本家們共同的努力之下,很快就平息了風波,可涉及到的問題卻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物價依舊在不斷往上竄,加班時間也在不斷拉長,唯一不動的就是工資。
本來就積攢了大量的社會矛盾,英國人支持的革命運動很自然的成為了導火索。
偏偏在俄羅斯帝國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盟友們又紛紛跳出來落井下石。
比如說:芬蘭獨立運動,除了英國人的有限支持外,出力更大的還是北歐聯邦。
又比如說:波蘭獨立運動,背后的支持者就是普魯士王國。
……
這些支持活動,可不僅僅局限于精神支持,而是拿出了真金白銀。
如果深入調查就會發現,叛軍的主要指揮官在幾個月前,居然還在各**隊中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