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之前被大陸聯盟沒收資產不一樣,當時大家還想著等戰爭結束后,可以連本帶利的撈回來。
現在的情況非常明顯,稍微有點兒見識的人都知道,大英帝國已經喪失了贏得戰爭的可能。
現在最樂觀的估計,也只是認為:不列顛能夠在付出一定代價之后,全身而退。
股票炒的就是預期,現在未來的預期沒了,自然成了市場上最大的利空。
相比普通投資者,消息靈通的財團反應更激烈,現在已經不顧一切的割肉。
割肉還不算完,拿到現金之后,資本家們又想方設法的兌換黃金。即便是現在需要溢價,仍然擋不住大家對黃金的熱情。
在金本位時代,英鎊兌換黃金需要溢價,從經濟學角度出發就是黃金漲價,或者說英鎊貶值了。
作為貨幣儲備金,黃金本身的價值沒有發生變化,那就只能是英鎊貶值了。
并且伴隨著“溢價”的不斷高漲,在無形之中,英鎊的“貶值”還在不斷持續。
基于市場普遍判斷英鎊貶值的影響,仿佛在一夜之間,英鎊就從世界貨幣,淪為了人人嫌棄的垃圾幣。
受此大環境影響,英倫三島的物價,再次踏上了高速公路,開始向上狂奔。
莫說是期待反敗為勝,就連付出一定代價、全身而退,大家都不抱有希望。
股災是其次,最令坎貝爾首相頭疼的還是由股災引發的金融危機。
戰爭打的就是錢,大英帝國的財政收入并不算太高,至少在和神圣羅馬帝國相比的時候,兩者不在一個層面上。
能夠調集足夠的資金用于戰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英國的金融體系發達,政府的融資能力強。
可偏偏現在爆發了金融危機,倫敦金融市場遭到重創,短時間內再想要從市場上融資,幾乎沒有任何可能。
戰爭可是吞金獸,僅憑政府手中那一點兒家底,要是沒有后續資金補充,可支撐不了多久。
本來局勢就危險,現在物資供應、政府的錢袋子,又一起出了問題,坎貝爾心里想不慌都難。
只是慌也沒有用,現在不列顛的最大問題在于“信心”。民眾、利益集團、甚至政府官員,都對能否贏得這場戰爭持懷疑態度。
除非英軍能在戰場上取得重大勝利,刺激了大家的神經,要不然想要扭轉大家的觀念,幾乎沒有任何可能。
財政大臣阿斯奎斯:“最近一段時間,國內的通脹非常厲害,底層民眾苦不堪言,市場正在對英鎊喪失信心。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兌換黃金,我們的儲備金已經下降到了五十年來的最低點,不得不暫時中止自由兌換。
不過這是治標不治本,只能暫時遏制黃金流出,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想要避免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英鎊和黃金脫鉤,實施信用本位制度。
……”
辦法都是被逼出來的,如果不是爆發擠兌浪潮,阿斯奎斯說什么也不會搞“信用本位制度”。
不是不知道“信用本位制度”的好處,主要是這其中蘊含的風險太大。一不留神,英鎊的幣值就徹底涼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