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帝國已經自動被尼古拉一世忽略了,保加利亞會戰已經暴露了奧斯曼軍隊戰斗力不堪的事實。
在后面的戰爭中,奧斯曼帝國即將從主角淪為配角,英法才是新的戰爭主力。
“陛下,英法既然跳進來了,我們就讓巴爾干半島變成他們的墳墓,讓他們知道誰才是世界第一陸軍強國。
現在我們應該立即增兵前線,一鼓作氣滅亡奧斯曼帝國,收復君士坦丁堡。”陸軍大臣阿塞-尼古拉斯殺氣騰騰的說道
在近東地區和英法決戰,俄國人占不到什么便宜,也不會吃太大的虧,地理位置上大家是半斤八兩。
俄國人可以由奧地利支持,可以通過多瑙河運輸補給,英法也有海路運輸物資,后勤環節大家算是打平了。
增兵前線是必然的,打贏了這次會戰,俄軍付出的損失也不小,戰爭要繼續下去肯定需要援兵。前線的指揮官們,已經向國內請求增援了。
“陛下,由于事先的估計錯誤,沒有預料到英法會直接參戰,我們將大量的戰略物資囤積在了烏克蘭沿海港口。
現在海路被封鎖,我們只能通過陸路運輸物資。以目前的情況,我們只能夠供應前線大軍百分之三十的物資,剩下的都要從奧地利采購。
我們的財政壓力很大,盡管奧地利給我們提供了一億盾的戰爭貸款,也支撐不了多久時間。”財政大臣阿瑞斯坦利羅德提醒道
為了供應現在這支部隊作戰,他們就不得不從奧地利采購大量的戰略物資,如果繼續增兵巴爾干前線的話,軍費開銷還要繼續增加下去。
不是阿瑞斯坦利羅德在反對增兵,他只是把問題提了出來,避免盲目制定計劃,到了后期沒錢打仗那就尷尬了。
一億奧地利盾看起來不少,實際上到了戰場上根本就是杯水車薪,現在巴爾干半島的俄軍總人數已經突破了三十萬。
一次保加利亞會戰,俄軍就損失了4.5萬人,就算是灰色牲口再怎么不值錢,多少也要開銷一筆撫恤金出去。
仗打贏了,論功行賞也是少不了的,這些還是要錢。
戰場上消耗掉的武器彈藥,損壞的武器裝備需要更換,這些都是錢。
就算是不打仗,這三十萬大軍每個月光吃喝拉撒睡的開支都超過了400萬盾。不是俄軍的標準高,而是戰爭時期物資運輸成本高,一旦打起來了更是花錢如流水。
一次保加利亞會戰,俄軍就打掉了數千噸彈藥,平均下來每天都要消耗近百噸彈藥,光這一項就是上千萬盾的開支。
這么多亂七八糟的開支加在一起,一場持續了一個多月的保加利亞大會戰,俄軍的軍費支出就不會低于四千萬盾,這還沒有計算薪水支出。
戰爭的主要經費,還是要俄國人自己想辦法解決,奧地利的貸款只能作為彌補,財政部的壓力自然大了。
尼古拉一世點了點頭,提前做好戰爭準備還是有效果的。至少在1852年,沙皇政府不用擔心財政的問題。
如果戰爭持續下去,那就不一定了。熱武器時代的戰爭成本,已經遠遠超過了冷兵器時代。
“那就想辦法速戰速決,盡量在年內擊敗敵人,不給英法留下機會!
我的陸軍大臣,要在年內結束戰爭,還需要增援多少兵力?”尼古拉一世關心的問道
沉思了半響功夫后,阿塞-尼古拉斯才緩緩的回答道:“陛下,至少需要增兵30萬,為了保險起見最好能夠增兵40萬。”
實際上阿塞-尼古拉斯心里也沒有底,戰場上面千變萬化,英法的實力可不弱,還有一個爆肝的奧斯曼帝國,誰知道多少軍隊才能夠在短時間內結束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