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下發執行,方世玉以秘書處為藍本,組建內閣,內閣第一臣被稱為首輔
是整個內閣的最高首長,首輔下設次輔兩位,次輔下設文華殿大學士八人。
八名大學士,擁有票擬權,次輔擁有批紅權,首輔擁有否決權,最高可否決六部政策方針。
但首輔只是正二品銜,在品級上,弱于六部尚書從品,所以首輔要一票否決六部的政策,需要開朝會,皇帝主持,最終決定權,還是在皇帝手里。
但首輔有權在卯時到未時末,強求皇帝召開朝會,商論是否執行,還是否決六部的政策方針。
這也是方世玉用來對皇帝怠政的一種限制。
當然,皇帝要是就不來,首輔也沒辦法。
首輔只管政事,最多十年,兩個五年計劃,五年計劃,統一由六部尚書,左右侍郎,內閣首輔,次輔,朝會商定。最終五年計劃,上呈乾清宮,由皇帝決定,這個五年計劃,是否值得執行,是否能執行。
求鮮花
御史臺左都御史,右都御史,風聞奏事之權被奪,改為上奏,全境所有御史,皆可直接上奏入宮,上呈乾清宮。
由皇帝遣錦衣衛,對風聞之事進行調查取證,若是事情屬實,對御史進行記功表揚,作為他的政績功勞,若是風聞之事是假,則進行一定處罰。
若是多次將皇帝和錦衣衛當猴耍,三次無真實,降級調任,若還有在犯,革職查辦!
這雖然確實會引來許多烏龍事件,但方世玉反倒認為這樣做,可以避免御史臺在朝會上的胡言亂語,信口開河。沒有任何后顧之憂的憑空污蔑。
內閣以低品官職,總領六部,統籌全國政務發展,而五軍都督府也被方世玉進行修改,不再以前軍,中軍,后軍為統稱。
五軍更改為七軍都督府,中央軍,地方軍,邊防軍,對內武裝部隊,大明皇家海軍,公共安全刑捕房!國安稽查錦衣衛!
其中,中央軍負責拱衛京師,常駐一百個衛的編制,滿編足額四十六萬兵丁,而其中有六萬被常茂帶去了交址,征伐黎朝。
隨方世玉北上的只有四十萬中央軍。
地方軍顧名思義,常駐縣城部隊,大一點的縣城,一個衛滿編四千六百人,小一點的縣城,兩個所,一千七百余人。
邊防軍指的就是大明北疆的僅存衛所軍,一十三鎮,共二十四個衛,非滿編,總額八萬余人。
對內武裝部隊則是徐增壽正在統領剿匪的部隊,從徐增壽出發開始,這支部隊從中央軍挑選出的三千精銳骨干,已經發展成了七萬余人的超級規模。
按照徐增壽的推測,隨著剿匪持續下去,收編的越來越多,殺的越來越少,最終的對內武裝部隊,能達到十五萬人的規模。
只不過對于這一塊,方世玉和徐輝祖都沒有什么感覺,而且剿匪也沒有完成,方世玉和七軍都督府一致意見是,等而且剿匪也沒有完成,方世玉和七軍都督府一致意見是,等到剿匪事業成功,一切塵埃落定,在研究如何分配對內武裝部隊。
大明皇家海軍,顧名思義,大明王朝的水師海軍,不做多講。
公共安全刑捕房,就是趙琛一直想要升遷的地方,全國的捕快統一由朝廷授權,隸屬兵部,以往聽從地方縣令的調遣,抓捕。
現在抽離,統一由公共安全刑捕房的指揮使為準,搖身一變,成了皇帝親軍。
國安稽查錦衣衛亦是不做贅述!
而這些都敲定后,方世玉才發現,自己該裁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