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方世玉離去的背影,楊寓嘆息一聲,將令牌收好,心中哀悼:“怎么如此糊涂啊!!!”
太始元年,五月初七!
方世玉領著應天府四十萬京營,拖家帶口,近百萬眾,路北上,過長江,經揚州,合肥,歸德,開封,濟南,渡黃河,過保定,進入泰安府境內。
文武官員,士農工商,無數學子,陪著方世玉,陪著他們心中的帝王,從應天府,一路趕到北方邊境,苦寒之地!皇宮已經修繕的七七八八,三座大殿,規模空前,已經可以使用,東宮,南宮,西宮,尚在修建。
后宮的坤寧宮,乾清宮,已經修建完成,其余宮殿,亦有修繕完好,有尚在動工的。
想要修完這個龐大的泰安府,按照眼下的速度和氣候來看,沒有十五年到二十年的工夫,是無法完成的。
在泰安府修建之初,京師外的良鄉,盧溝橋一代,便被朝廷征用,延綿百里,四十余座軍營,分散在泰安府城外的四面八方,團團包圍。
對外,皇帝可以在三天內糾集數十萬大軍出征,對內,皇帝可以在兩個時辰內,召集數十萬大軍入城。
各個軍營,互為犄角,泰安府背靠居庸關,內外城墻的輪廓呈現,毅然已是天下最大的城池。
方世玉這一次動作,應天府被降格為南京城,下轄七縣,其余州府,悉數肢解,揚徐蘇杭溫,盡數從應天府給拆解。
不然的話,應天府的轄區,那可真的是太大太大了,向北一直延伸到山東地區,南方富庶之地,盡在應天。
這對于大明朝廷征稅,可不是一件好事
只不過可惜的是,自始至終,方世玉都沒有見到朱元璋,老爺子也沒有來北方,依然蝸居在南宮。
天雷王殿下入城,整個泰安府在錦衣衛的嚴密布控下,實施戒嚴
方世玉騎在馬上,緩慢的向著皇城走去,走邊兩旁的百姓,工匠,紛紛跪拜,呼聲不止!
待到方世玉進入泰安府的皇宮,一切整理妥當后,在乾清宮接見楊寓道:“人都殺了嗎?”
“一個沒留,全部處決,嚴震直連三十余商,十八官!抄沒家財,一萬萬四千萬寶鈔!”
楊寓躬身作揖道。
“這次我肢解應天府,將應天更名南京,定泰安為北京,南京僅留南鎮撫司,府衙,及五城兵馬司。”
“我倒是聽下邊的聲音很大,希望能恢復應天府的原有規模和滯留朝廷六部!”方世玉瞥了一眼楊寓,開口詢問道。
“這個,微臣不知,但帝都既遷,那應天就不應有那么龐大的轄區,將應天肢解,也是應當應分。”
“至于滯留南京朝廷六部,微臣倒是認為,此舉實乃誅心之言,若是南京留有退路,豈不是成了南遷偏安的借口?”楊寓說的很直白,很明確。
既然朝廷遷到了北京,無論如何,也不能放棄北方了哪怕為之付出再多,也要撐住。
滯留南京六部,除了給朝廷增加負擔之外,沒有半點益處。
若是說朝廷在北方,不好統籌南邊山河,那朝廷在應天的時候,又是如何統籌西北,東北地區的?
南京六部的存在,除了給人以心理安慰,遷都的借口外,沒有半點其他益處。
方世玉點了點頭道:“你有這番見解,我很欣慰,既然事情已經辦好了,東西留下,回文華殿繼續辦公吧!”
楊寓也不遲疑,他進來被方世玉召見的時候,就做好準備,從懷中取出一塊金牌,恭恭敬敬的放在了桌子上,算是還給方世玉,復命了。
朝廷北遷,干戈甚重,無數百姓涌入泰安,雖然給泰安的治安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但勤勞樸實的大明百姓,還是給泰安的修建,做出了許多的貢獻。
數十萬婦孺,沖入各行各業,泰安府的修建工作,皇城的修建,明顯加快了腳步。
朝廷的動作,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