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貫穿著大明建國近三十年的各場大大小小的戰役。而其中第一篇講的,太祖皇帝崛起之役,雖然朱元璋還沒死,但太祖這個名號,除了他也不可能給別人而他也不可能有其他的名號。
全篇講述了朱元璋領著千余人,夜襲橫澗山,迫使元軍帥廖大亨棄暗投明,雖然沒有過于細致的描寫,但按照羅貫中的意思,這只是一條主干線。
送到宮里,看看方世玉是什么想法。
而太祖皇帝崛起之役后,便是太祖皇帝立足之役,全篇講述朱元璋攻克滁州,得到了第一塊根據地,大力發展,靜待時機,懲奸除惡的事跡。
第三場戰役便是計取和州,蒙元將領倒戈急走,忽,兩旁伏兵盡起,湯和,鄧愈,郭英,胡大海,眾太祖帳下將領圍攻而來。
蒙元將領不敢回應,遂引兵至和州城邊,然城墻早主,道那徐達七百余人,偷取和州,斷了后路。
太祖親領諸將追殺,四面包圍,殲之第四場,太祖渡江,巢湖之戰、
時年,紅巾軍首領郭子興病亡,太祖統領義軍,駐扎于和州,朱文正進言,和州無險可守,不似吉地,若圖發展,當渡江以取集慶路。
太祖允之,繼決定渡江謀取集慶路,從而建立穩固的后方根據地,而攻取集慶路,必要經過采石,欲渡過長江,卻因水師舟船不及也。
太祖吉人天相,正待他焦急不安之際,俞氏父子,廖永安,廖永忠兄弟,相繼來投。
俞氏父子三入和州而投,太祖狂喜曰:“天助我也。”
遂領老部下同俞氏父子的巢湖水師領袖們進行會晤,自俞氏父子投后,太祖實力驟增。
夜之間,擁有千余艘大小戰船,元軍知曉此事,膽戰心驚,派來水師交戰,終落荒而逃。
太祖窮追不舍,一直追殺至長江內部,圍追堵截,巢湖水師大獲全勝、元軍殘部敗回蕪湖,太祖順勢,過采石,攻集慶!
第五場,講的卻不是戰爭,而是對朱元璋奪取天下的方略,方針,進行了嚴密闡述。
朱文正來見,太祖問計曰:“今我軍以克集慶,此地虎踞龍盤,北有長江之險,東西環山,進可攻,退可守!”
朱文正答:“雖我軍占有集慶,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南有陳友定,北有元軍,此不成也!”
“若欲天下志,大帥當記,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對元以示弱,安眾兵于戰地,刻苦練兵,以備他日,時節有變,進而西出滅陳,東出破張,可成大業矣!”
太祖聞言,謹記于心,嚴明軍紀,大力屯墾,練兵,促進應天民生恢復,儲備大量軍糧。
此后,第六場,描述朱元璋的并不多,主要講了徐達,常遇春,鄧愈等人,接連攻取金壇,丹陽,江陰,常州,常熟,揚州,極大的擴張了朱元璋的地盤同戰略縱深。
為朱元璋在面對陳友諒的進攻時,獲得了足夠的騰挪機第七場講,九江激戰,羅貫中也不知是為了圖謀省事,還是為何,近乎將他在三國通俗演義中的赤壁之戰,八成照搬的寫在了九江數次水師大戰中。
其中最為兇險的是,太祖調兵不及,洪都固守無援,朱文正死戰血守洪都,終等來太祖援軍,繼而反攻。
陳友諒船高,炮利,遠勝太祖,鐵索連舟,封鎖長江,自上而下,成泰山壓頂俯沖之勢,太祖處于下游,船小,炮差。
大明朝的第一場以少勝多,更是決定大明王朝建立的著名戰役打響。
面對漢軍的鐵索連舟,封鎖長江之法,太祖無計可施,逆流,順流,相差極大,連戰連敗。
忽一日,風向突變,劉基急忙獻策,采取火攻,使其自焚。
太祖允之,鄱陽湖一戰,火借風勢,風借火勢,一場大火,陳友諒兵敗,死于亂軍之中。
雖勝,太祖不驕不躁,親領大軍,兵臨武昌,漢后主陳理開城投降!
從朱元璋幼年遭遇開始,講到鄱陽湖水戰,高潮已經非常明顯。
西出滅陳后,前后收復漢地,太祖實力暴增,繼而先后擴張,攻取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安豐,杭州,湖州駐地。
遂將東吳張士誠部逐出江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