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過了8個月,懷著忐忑的心,何亦菲終于平安產下孩子。她害怕這個孩子重蹈覆轍,因此更加悉心照顧,凡事親力親為。
孩子三個月后,她向法院申請了離婚。縱然心里有多么不舍,她還是將孩子給了程子鳴,一個人收拾行裝,踏上了回鄉的路上。她想用兒子警示他,無論做什么都得考慮他已經是一個爸爸了,不能再幼稚,必須承擔起一個父親的責任。
回龍巖后,何亦菲很難熬,對兒子的思念讓她欲罷不能,終日以淚洗面。袁香君特地從江西趕來安慰她,陪著她度過那段最陰暗的時光。任何安慰都沒有自己看透來得奏效。后來,她看破了,化思念為動力,她想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發憤圖強,考上了龍巖的一所小學,光榮地成為一名人民教師。
她一放假,便會搭上動車去漳州看望兒子,給他買很多很多的禮物,來彌補兒子缺失的母愛。孩子大了,有時,她也會接上他,然后在龍巖待上一段時間,她想讓兒子明白,媽媽不是不愛他,只是沒辦法長期陪伴他左右。
孩子漸漸長大,何亦菲臉上的笑容也多了起來,別人勸她再嫁,她卻只是搖搖頭。既出了這座城,又何必再讓自己套進去呢?活得精彩也許不容易,但是要活得快樂相對容易多了,不精彩的人生,一定要快樂,其實快樂的人生已經是精彩的人生,不可強求,不可不求。她從這些成長里,發現,對待生活里的事情要寬容,不要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要知道人為自己而活,為快樂而活,一個快樂的人生已經是有意義的人生。
袁香君問她,后悔嗎?她搖搖頭,任何事情都應該去嘗試一下,因為你無法知道,什么樣的事或者什么樣的人將會改變你的一生。她已經不去恨程子鳴,因為她相信,每一條走上來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樣跋涉的理由,每一條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樣選擇的方向。
來往皆是客,聚散總隨緣。狹路相逢,不問因果,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會發覺,那些說好攜手天涯的人,早已分道揚鑣。
袁香君不想回江西那小地方,她婉言拒絕了父母回老家的強烈要求,跟他們約定好,2年的時間,如果沒什么成就就回去。在漳州久了,她還是蠻喜歡這座小城市的,踏實和安穩。她和熊華商量了一下,決定留在漳州發展,在畢業前夕先從宿舍搬出來,在學校附近找了落腳的地方,將就著住,等找著工作以后再做打算。她深知父母決不會同意她在大學期間談戀愛,所以從頭到尾,她都還沒有將熊華的事告訴父母,怕引來不必要的麻煩,也怕父母操心,牽掛。
熊華的壓力比她大,家里年邁的父母正盼著他回去盡孝,挑起一家重擔,可袁香君不愿跟他回去,連跟父母見一面都不肯答應,他知道她的心里還沒有做好隨他一輩子的準備,他也不怪她,只是在夜深人靜時,想到父母養育他這么大,他卻沒能陪伴左右,未免有些心傷,常常偷偷落淚。袁香君察覺到他的心思,勸了他幾次,回去看看,可他又怕留袁香君一個人在漳州無依無靠,沒人照應。他很矛盾,加上工作不好找,他一天天的失眠,郁郁度日。
熊華比她大了4歲,閱歷和經驗都較她豐富,人也成熟老練,而袁香君單純,無心機。兩人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代溝。很長一段時間,兩人為了工作和家庭,意見相左,會吵嘴幾句,袁香君索性不理他,只管操心自己的事。吃了幾次癟,熊華不在強迫她,任憑她隨心所欲,想干嘛就干嘛,人自由了,心也就舒坦了。兩人分工合作,日子反而過得有滋有味起來。不久,熊華找了一家玩具公司,賣起文具,袁香君則輾轉到一家設計公司,做起設計來。她之前對ps很感興趣,自學了一段時間,還真讓她學得有模有樣,在那家設計公司,做得游刃有余。
兩人的日子就算步入正軌,為生活奔波忙碌著。領到第一個月工資的時候,熊華趁著周末的時間,回了一趟家,看望家里的父母,順便帶些錢給他們。見到兒子回來,老兩口都很開心,轉變態度,不再要求他回家,而是讓他有空多回來看看。熊華連忙點頭應好,在家里住了一宿后,又乘火車趕回漳州,幫袁香君帶回了一些老家的特產,哄得她高高興興,連連讓他多回家。兩人之間的隔閡莫名地消除了,熊華心里說不出的快樂。
他們本以為就此平平淡淡相濡以沫地度過余生,可現實往往打得你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