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使團入京,自有緣由。
因為來的是老熟人,禮部也沒有為難這些人,只安排其熟悉了下禮儀,便準其次日入殿面圣。
奉天殿。
朝鮮判三司事偰長壽轉交了李芳果親寫的“國書”,再次懇求大明可冊封其為朝鮮國王。
朱允炆從國書中可以看出李芳果的焦慮與急切,或許在朝鮮國內,此時此刻正暗潮洶涌,危機四伏。
李芳果這是來大明要金箍棒,當定海神針呢。
可惜朱允炆不是東海龍王,這里也沒孫猴子,給不了他棒子,只能靠他們自己解決了。
“此事朕記下了,冊封之事還需禮部徐徐安排。只希望永安君能厚待百姓,民心孝順,國運昌盛。”
朱允炆依舊沒有答應。
朝鮮內斗尚未明朗,急匆匆上臺宣布勝利者太不明智。
偰長壽見此也沒有明顯失落,自懷中又取出了一封信,舉過頭頂,道“陛下,臣自朝鮮奔波而來,還有一重要之事,即受朝鮮君上所托,轉此信于陛下。”
朱允炆將國書收起,放在一旁,看了一眼內侍。
內侍取來信,呈遞給朱允炆。
打開信看去,朱允炆原本和氣的臉色頓時陰沉下來,目光中也帶著冰冷之色,抬頭看向偰長壽,嚴厲地說道“為倭人傳信,永安君是不是多管閑事了”
偰長壽心頭一顫,連忙跪下喊道“君上只是轉托日本王信件,并無他意,也是為締結大明與日本友好所想”
朱允炆豁然站了起來,將信件丟了出去,憤然道“大明與日本如何,還輪不到朝鮮發話,你將此信帶回去,告訴李芳果,行事莫要僭越,做事應有分寸”
偰長壽渾身冰冷,連忙澄清,可朱允炆已然離開了奉天殿。
內閣大臣解縉上前,將內侍撿起的信接了過來,皺著眉頭看過之后,轉給了郁新、黃子澄等人。
“使臣應有所耳聞,倭寇襲擾大明沿海,劫掠百姓貨物,殘暴可憎,朝廷已有明令,不準倭人踏入大明一步。如今朝鮮君上竟為倭人發聲,轉其信件,實為不智。”
解縉指出了其中問題。
偰長壽清楚這一點,但李芳果有命,當大臣的又如何推脫
黃子澄在一旁和氣地說道“使臣也無需擔憂,此事并不會影響大明與朝鮮友好大局,且下去休息,具體事宜過兩日會有定論。”
偰長壽謝過之后,悻悻然退出大殿。
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