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郁新、黃子澄與茹瑺正審視著這一封被朱允炆“丟棄”的信,信的主人是日本王足利義滿。
足利義滿于去年十二月,在堺城消滅了大內義弘,轉而各個擊破,將各路反叛軍隊打敗,確定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在信中,足利義滿介紹了“寇匪”襲擾大明的原因
內戰。
直言日本內戰已然停止,希望可以與大明配合,剿滅“寇匪”,并承諾日后大力控制倭人下海,以締結友好、和平。
“靖平海波,通商往來,以成千秋之功。藩屬歸定,和順古今,修筑萬世之好。呵,這足利義滿言詞倒是不錯。”
黃子澄輕松一笑,打破了沉默。
茹瑺長吁短嘆,詢問道“足利義滿言辭懇切,即有歸順之心,又有和平之愿,朝廷是不是應該調整向下對策,派遣使臣接觸足利義滿,以求早日戡平大海,也好讓沿海百姓安穩度日。”
解縉看了一眼茹瑺,便將目光收回,繼續看足利義滿的信,反對道“倭寇殺我軍士,掠我百姓,自當由我大明解決,何需與小小的日本王合作再說,眼下鄭和、張玉、朱能在海上屢屢建功,不出一年,倭寇必會大減。若答應了足利義滿,他不需出多少力,反獲得了與大明朝貢貿易之權,于我大明何益之有”
茹瑺皺眉,搖頭道“水師船隊是屢屢建功,可你也應該看到,東南沿海時不時會發出預警,甚至有倭寇劫掠。若能借足利義滿之手盡早消除倭患,給他朝貢貿易之權又如何”
“給他朝貢貿易之權,豈不是讓他做大倭寇殘暴,那足利義滿也未必是個善茬,養虎為患,不是上策”
解縉駁斥道。
郁新敲了敲桌子,打斷了茹瑺與解縉的爭論,道“日本王委托朝鮮發來此信,證實足利義滿有心改善與大明之間的關系。若當真可成,至少有助剿滅倭寇。從沿海百姓安危來看,我們應力諫皇上,借朝鮮之口,讓足利義滿派使臣進入大明。”
解縉冷漠地笑了笑,道“此事我不同意,要力諫你們力諫。倭寇之亂,起于刀兵,當終于刀兵。不絕滅倭寇,以尸體告誡所有進犯大明賊子,遲早會再生禍亂。”
郁新沒有聽解縉的,看向茹瑺、黃子澄,見兩人點頭,便說道“既如此,就以我們三人名義,上書皇上吧。”
解縉瞳孔微微一凝,在內閣人員增加之后,自己貌似已經被孤立了。相對于郁新這種老資格,自己與茹瑺、黃子澄的關系并不算好。
不過,決定權在皇上手中。
依據解縉對朱允炆的了解,他是一個極度厭惡日本的人,此時上書奉勸皇上去“交好”日本,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
郁新、黃子澄與茹瑺,從平定倭亂、保百姓太平的角度,上書朱允炆,以求改變大明對日本的政策。
為了避免觸怒朱允炆,三人并沒有直接說要結好日本,而是從洪武年間說起,曲線論事。
事實上,早在洪武七年時,足利義滿便多次派使臣來大明請求朝貢、貿易,但朱元璋拒絕了足利義滿,是因為足利義滿用的是“日本征夷將軍源義滿”的旗號進入大明。
朱元璋認為,龜山一系“大覺寺統”是日本正統君主,而后深草一系的“持明院統”是亂臣,足利義滿正是“持明院統”中人,對于同室町幕的通商入貢請求,一律駁回。
但太祖的判斷,是從日本南北朝之爭論說,眼下日本已完成了統一,足利義滿也成為了事實上的日本王,理應順應局勢,承認足利義滿的地位,并將其再次收為附屬國。
朱允炆看過郁新等人長篇大論之后,只批了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