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可能會通過割讓部分地盤以爭取時間,但讓他們出錢,那就有些“異想天開”了。
朱允炆沒指望與胡季犛簽署不平等條約,按照歷史記載,胡季犛心狠手辣,頗有手段,向來自負,似乎在他眼里,安南就是天下第一,其他都是垃圾。
不過有這種思想也很正常,畢竟井底之蛙,不知天地之大。后世的他們不也狂傲過,結果不一樣被收拾得服服帖帖。
這群人就是欠收拾,好好說話對他們沒任何用處,他們只相信拳頭。
禮儀之邦的束縛害死人,寬宏大量也會害死人,所以朱允炆決定不做老好人,丟出一個安南無法完成、無法實現的條件,不是為日后開戰找借口,而是為了逼迫安南不得不應戰
在朱允炆一面處理安南、曹國公府問題的同時,山西百姓已從最初的不安,逐漸安穩下來。
各地貼滿告示,此番山西移民朝廷不做強制要求,即不會強行攤派人數,遷移百姓離開山西。
雖然無數百姓對此有些不解,甚至有些懷疑,但眼看著朝廷移民消息傳開一個多月,無論是府還是縣,都沒有聽聞強令移民的事。
軍士沒有調動,衙役沒有行動,讓百姓懸著的心放松下來。
忻州的一戶地主黃矩四處安排伙計打探,確系朝廷不會強制遷移百姓,便徹底放心下來,為了安慰自己惶恐的心情,于是花費了一千八百兩銀子,在忻州城外買了一座荒山,打算修建一個莊園,再納兩房妾。
黃矩找來五百余民工施工,卻意外發現荒山之下竟埋藏著大量的煤炭,而且還十分便于開采。
對于煤炭的價值,黃矩自是清楚。
考慮到朝廷正在疏浚會通河,而忻州又有沱河,可以直接通向青縣,而青縣又是京杭大運河的樞紐,自青縣南下,便會進入會通河。
一旦將煤炭開挖出來,運抵京師或北平,將是一大筆財富。
黃矩連忙召集宗族之人,將煤礦的事說了個清楚,然后對老太爺、二伯、四叔商議道“晉商之中,常家、侯家、喬家皆已名聲在外,儼是晉商之首。我們黃家只不過是小富之家,一直無法與其爭鋒,眼下天賜良機,若我們開出煤礦,定可讓黃家富貴,可成大商之家”
黃老太爺黃甸已年近八十,雖白發蒼蒼,尚耳聰目明,聽聞黃矩之言,便問道“這煤礦之下能有多少煤炭若我們鋪張開來,卻只是少量煤炭,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黃矩看著擔憂的老太爺,連忙保證道“我已找過老師傅確定過,這煤礦規模很大,日采萬斤,十年不會枯盡。”
“果然”
二伯黃亮驚喜地問道。
四叔黃祥也站了起來,一臉期待。
黃矩重重點頭,道“絕不會錯,按照打探到的消息,尋常煤炭百斤估價一兩三錢,我們這一座煤礦煤質出色,黑煙少,燃熱高,最少可一兩四錢乃至一兩五錢。”
黃甸老臉滿是笑意,欣慰地看著黃矩,道“你大伯與父親走得早,幸賴二伯與四叔關照,你
也是一個重情義的人,這件事你做得對,將生意做起來,給子孫一個基業是好事。”
黃矩含笑道“這件事想要做成,關鍵不在于煤炭開采,而在于商路能否打通。眼下朝廷發出文書,希望于山西移民五十萬進入北直隸等地,孫兒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
“哦,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