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的信心。
韓觀拍了拍張輔的肩膀,留下了一句話“一切都看你的了。”
看著離去的韓觀,張輔感覺肩膀上的擔子更沉重了。
韓觀留下的話,絕不只是向朝廷索要新式火藥之類,而是關乎未來。
張輔清楚,承擔軍士整訓本身就意味著日后出征安南時,自己是廣西衛所的“領頭人”,畢竟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是作戰大忌。
在張輔準備擬寫奏折時,安南陳氏舊臣裴伯耆終抵達京師。
朱允炆等待此人,已有些日子,當裴伯耆進入京師之后,特免去其“學習禮儀”一環,準其入殿。
裴伯耆看似已年至花甲,實則只有四十出頭,只不過安南國內突發變故,導致憂心忡忡,面容憔悴,華發已生。
“臣安南陳氏之臣裴伯耆叩見大明皇上”
裴伯耆跪拜,剛說了一句話,已是悲痛萬分,放聲痛哭。
朱允炆坐在上面一臉郁悶,不知道的還以為建文帝駕崩了,喊了兩聲“起身”也不知道站起來。
解縉走出,對朱允炆行禮之后,便走向裴伯耆,將其拉起,道“還請先生平息悲憤,言明身份與來由。”
裴伯耆擦了擦眼淚,悲傷地喊道“大明皇上,臣名為裴伯耆,祖、父皆為安南陳氏執政大夫,臣母實陳氏近族,故臣自少侍國王,受爵五品,從隸武節侯陳渴真為裨將,然”
老淚縱橫。
“去年時,奸臣胡季漦父子殺主篡位,屠害忠臣,滅族者以百十數,臣兄弟妻子亦被收戮。胡氏父子更是遣人捕臣,想要一舉絕滅。臣聞事變,棄軍遁逃,轉入山林,深居窮僻,與蠻獠猿狄雜處”
伴隨著裴伯耆的描述,朝廷官員與朱允炆可以想象得出,那一段時間對于裴伯耆恐怕不好過。
估計還過了一段人猿泰山的日子。
“臣為陳氏之臣,耿耿忠誠,天地可昭然郁抑無告,無能為力,更難以憑借自身之力,為陳氏、家人報仇后聽聞大明飛奪鎮南關,剿滅胡杜大軍,胡杜授首臣便冒險而出深山,翻山越嶺,躲避胡氏軍兵,直至抵達鎮南關”
朱允炆聽著裴伯耆的話,微微點了點頭。
他的提前登場,果然與改變的歷史有關。
太祖朱元璋是一個特別的人,他對內施政是高壓統治,伴隨著不少腥風血雨,但在對外關系上,卻頗有“理想主義”色彩,如對于安南進犯,幾次都只是下個敕令,責怪幾句,然后沒有后文了。
寬容敵人,意味著傷害自己。
大明的廣西就這樣被傷害了很多年,直至朱允炆拔劍出鞘,消滅了胡杜大軍。
裴伯耆正是有感于大明軍士的血性與英勇,才冒險走出來求救于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