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整個古代,喪葬儀式卻并沒有本質性的變化,都分為喪、葬、祭這三個方面,包含初終、小檢、大檢、成服、葬、卒哭、小祥、大祥、禪這些基本步驟,改變的內容,往往只是細節。
相對于其他朝代,
讓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明代喪制最大的一個特征,竟然是“平等”。
沒錯,在極度嚴苛、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在死這件事上,明代卻有著“平等”的“閃光點”。
朱元璋規定,父母一視同仁,諸子也一視同仁。
即無論是死了父親還是死了母親,都需要一視同仁,親生兒子需要服喪三年,非親生兒子服喪一年。
這種規定是有著積極性的,以孝立國,推崇孝道,這在古代是人性之本。
畢竟“忠孝”是衡量一切的標準,所謂的“舉孝廉”,就把孝放在最前面,還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等。
不過,這個規定也可能害死人。
比如某舉人考了幾十年,終于中了進士,已經五十多歲了,好不容易當官坐堂,還沒喝幾口茶,母親去世了,傷心欲絕,給朝廷報告一聲,然后回家奔喪,守孝三年。
三年過了,可以回來繼續當自己的官了,老熟人都已經升遷了,自己還是小小辦事員。那就接著熬資歷吧,這眼看著熬出頭,升官當了侍郎,突然之間,父親大人又走了。
沒辦法,只好回家奔喪,再次守孝三年。
等到三年之后,自己都已經六十好幾,身體大不如從前,老眼昏花,回到朝廷還沒幾天,就因為錯別字挨批,貶官而去
這在元代與之前的一些朝代中,父親去世了還是守孝三年的,但對于母親去世,很多時候只需要守孝一年。
朱元璋的喪制革新,提升了“母親”的地位,相應的“庶子”地位也得到提升,從這個角度來看,朱元璋還是有著一定的平等思想,他選擇朱允炆作為接班人,而不是選擇朱允熥,或許也有著這種思維在其中。
茹瑺、楊溥進入黃家,也免不了掩下雙眼,低聲哭上兩聲,喊兩句“黃老人家,你怎么就死了呢”
黃甸是百姓,只能用死。
按照朝廷規定,“皇帝”死稱“崩”,“公侯、貴戚、世襲爵”死稱“薨”,“大臣”死稱“卒”,“士”死稱“不祿”,“庶人”死稱“死”。
在明朝,配得上死的,也只有百姓了,什么官員都不配稱死。
所以如果在明代有人罵某位官員“死老頭子”的時候,很可能不是打情罵俏,而是罵他不配當官,只配當個下等的百姓
待賓客散去時,茹瑺、楊溥卻留了下來。
黃祥原本想要讓人打發幾人離開,不要打擾你自己守靈,可下人去了幾次都趕不走,黃祥只好安排安排黃亮守靈,帶著黃矩去見茹瑺。
茹瑺也清楚在這個節骨眼上,實在是不適合談論“公事”,但自己時間不多,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忻州,只好違背常情。
“黃某謝過幾位,只不過老爺子離去不久,我等為人子孫,還需靈堂盡孝,無法招待,還請諒解”
黃祥言語冰冷,只差指著茹瑺的鼻子大罵,我們不招待,你咋還不走,要點臉不
茹瑺面對這點攻擊自是無所謂,朝廷里混久了,臉皮厚實多了,只平靜地問道“我聽聞忻州衙門拿走了你們的煤礦山,還強制遷移你們至北直隸,這些事可都屬實”
天才本站地址。小說網閱讀網址,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