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保密的需要,茹瑺送來的密奏不能外傳,相應的事件也被暫時封存起來。
胡濙聽聞傳召,匆匆趕向后湖。
太后呂氏看著眼前的場景,眼神中充滿了欣慰與安寧。
簡單的土灶,簡單的食材,簡單的日子,這里沒有什么帝王,皇后、妃嬪,沒有那么多規矩,只有一家人其樂融融。
雖然有違禮制,比如淑妃駱顏兒笑竟露齒,寧妃喝個茶也不知道遮擋一下,賢妃還敢往朱允炆碗里夾菜,馬恩慧竟還搶走了朱允炆的雞翅,朱允炆也不以為意,還特意給她挑了更多雞翅
禮制
去見鬼吧。
呂氏想起了朱標,曾經陪伴在自己身邊的人,當年的日子里,不也有偶然放縱,違背禮制的時候
可終歸是違背的不夠多,留下了無盡的唏噓與遺憾。
“母后,嘗嘗這個味道如何。”
朱允炆清楚呂氏向佛,不吃葷腥,便特意準備了熗了一些青菜,盛在碗中端了過去。
呂氏接過之后,心中暖著,但卻板著臉,道“哎,你幼年時循規蹈矩,尤重規矩,這御極乾坤之后,倒放肆了許多。莫不是高位無人節制,有所渙散”
聽聞此話,馬恩慧、駱顏兒等人都慌張起來,連忙起身請罪。
不得已,朱允炆也不得不起身,尚未請罪,便聽到呂氏道“勞逸結合,方可行遠,張弛有度,方可長盛。怕是這禮制讓你也難以喘息吧,免了,只是日后這種事,可不得多為。”
朱允炆微微皺眉,詢問道“母后說也,是什么意思”
呂氏搖了搖頭,嘆息道“不必多問,倒是觀你這兩年施政,確實做到了仁、明、勤、斷,想來太祖皇帝與孝康皇帝,皆可寬慰了。”
孝康皇帝,即追尊朱標的稱號。
仁、明、勤、斷,這四字訣,是朱元璋傳授朱標治國理政的精髓。
仁,以仁治國,施行仁政。
明,以史為鑒,兼聽則明。
勤,以政為主,勤勉不輟。
斷,明斷是非,當斷則斷。
事實證明,朱元璋雖然在“心理”與“人格”上有很多缺陷,但他對自己的缺陷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他雖然做不到仁,但卻要求朱標一定要仁慈、行仁政。
對于很多大臣而言,朱元璋不是一個好的君主,不是一個好的皇帝,但對于大明的百姓,對于朱標等人而言,朱元璋是一個負責任的君父。
朱元璋不把官員當官員,卻把百姓當百姓,把兒女當兒女,把親戚當親戚。
歷史書記載了無數朱元璋的暴行,也肯定了朱元璋無人可否定的功業。
只是,他太嚴苛了。
朱允炆深深地看著母后呂氏,她的眼底隱藏著對過去的畏懼與不安。
陡然之間,朱允炆想起朱標臨死之前說的一句話“我之死,徽為之也,勿忘。”
意思就是說,我朱標之所以死了,是那個叫詹徽的人做的,你不要忘記了。
當年朱允炆只有十五歲,在心底記住了這位“殺父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