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內容并不是否認朱元璋的偉大,他的偉大在于國事,在于大局,在于大明與中華文明。但他的殺戮與殘暴,也是真實不可回避的。
人在極度恐慌、畏懼的心態下呆得久了,很容易變得偏執、瘋狂,出來幾個心理陰暗,行為變態也很正常。
朱允炆將丘賀等人的檔案丟在一旁,繼續翻看太祖起居注,里面記錄了朱元璋的生活起居,一言一行,可以說是事無巨細的日記,這份資料可比明實錄詳實的多。
在這里,朱允炆看到了朱元璋嘔心瀝血,為國為民的勤懇,看到了他指揮若定,統御天下的英明,看到了他不信任大臣,動輒將風潮擴大,殺人成性的劣性,還有他與朱標之間巨大的矛盾。
朱元璋極為重視朱標,將他作為大明無可爭議的接班人,這一點是鐵定的事實,也沒有任何藩王可以撼動朱標的太子地位,這也是事實。
但朱元璋與朱標之間的矛盾很深,而這種矛盾的存在,很可能與朱標的死有著關系。
畢竟朱元璋沒受過什么文化,赤手打天下,沒有什么事是一刀解決不了的,實在有,那就再補上幾百刀,問題總是會解決。
但朱標不一樣,朱標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學說,“仁君”的思想成為了他神魂的核心。
這就出現了“代溝”,還是一條長江寬的溝,不長翅膀基本上過不去。
在馬皇后死后,朱元璋越發失控,處理問題時動不動就要殺人,朱標實在是看不過,便去找朱元璋說情,可朱元璋命人找來了一個滿是荊棘的藤條,告訴朱標,自己這是幫他砍掉刺頭,這樣才能拿得起來,坐穩江山。
可朱標認為這就不是刺頭的問題,而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問題,說了句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
直白點就是有什么樣的老子,就有什么樣的小子。
隱藏的意思是怪誰,還不是老爹你的錯
朱元璋暴躁脾氣,抄起板凳就砸向朱標,也幸虧朱標學習過一點騰挪之術,沒被砸死,見朱元璋追過來要揍自己,很干脆地跑路了。
可誰知道朱元璋雖然上了年紀,這跑步的功夫也沒落下,朱標情急之下,丟下了一幅畫,朱元璋停下腳步,看著這幅畫愣了
畫的內容是馬皇后背著朱元璋逃命的情境,看到這里,想起相濡以沫幾十年卻已然離去的馬皇后,朱元璋痛哭不已,這才沒處置朱標。
從這些事可以看出,朱標頂撞朱元璋不是一次兩次的事,也清楚頂撞的后果,所以才事先請“馬皇后”來救下自己。
這種矛盾在洪武十年,朱標開始正式處理一些政務開始就出現了,直至他在洪武二十五年離世,漫長的十五年中,朱標只能低著頭,畏懼著,忐忑著,不安著,一個個人死去,而他卻毫無辦法,他想要救下一個人,哪怕是一個人,也不得成功。
十五年,他是太子,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決定不了自己的命運,也決定不了他人的命運。
朱允炆想,如果自己是朱標,那自己會不會問自己,活著的意義在哪里
沒意思
所以,當重病來襲,當生命垂危,怕連生的也沒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