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海上貿易與漕運都已經發展起來,揚州、嘉興、金陵等地,都有造船廠。
唐代崔融曾寫下文字“天下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漢,前指閩、越,七澤十藪,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弦舸巨艦,千軸萬艘,交貿往來,昧旦永日。”
看看,弦舸巨艦,千軸萬艘,拋開文人那該死的感性夸張手法,這一天至少也有數百艘船只往來。
唐船舶體積較大,構造堅固,平穩性良好,日本所謂的遣唐使,就多次學習了唐代的造船技術。大唐實在是太開放了,沒半點保密意識,不少好技術流落日本。
宋代造船業的發展,多少還需要感謝下金國人,這里的感謝,可不是感謝完顏家了技術支持,而是因為北宋被完顏家給滅了,只能跑到淮河以南,偏安一隅,成南宋了。
南宋不重視船都不行,萬一人家飛過來,南宋小朝廷都混不下去了,在這個時期,出現了模型造船技術,就是先造個縮小比例后的模型,研究研究,然后再造船
而劃時代的水密艙壁技術也出現在這個時期一說出現于唐,即艙與艙之間用艙板隔開,形成一個又一個互不相通的封閉艙區。即使航行過程中破損一個船艙,也不會引起整個船只的沉沒。
需要說一點,那個沉了的鐵達尼,雖然也學習了中國的水密艙壁技術,可是沒學到家,技術還不過關,幾個小時沉了也怪不了別人,誰讓這些人上課的時候不好好聽課
按理說,唐宋之后,造船業就應該輪到老朱家的大明發光發熱了,畢竟元朝是馬背上的民族建立的朝代,似乎元朝的造船術不值一提。
但事實還真不是這樣,雖然有些人刻意弱化了元朝,但屬于元朝的造船輝煌是無法磨滅的。
,舉報后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并刷新頁面。
要知道元朝的國都是在大都,現在的北平,當時京杭大運河還不夠通暢,這些人來到中原,也總不能天天啃羊肉,而他們所需要的糧食,主要運輸途徑那就是海運。
據史書記載,元朝初期,其水師戰艦的數量達到了一萬七千九百余艘。
當然,這與元軍的某些習慣有關,比如要打一場戰役了,先別打,造個幾百、上千艘船再打
在元朝時期,海上航行的船只,幾乎清一色是中國的四桅遠洋海船,什么阿拉伯海船,根本就沒有半點可比性。
明代正是在元朝造船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之后打造出了五桅戰船、六桅座船、七桅糧船、八桅馬船,九桅寶船
而寶船的誕生地,正是南京龍江船廠
朱允炆帶著幾名侍衛,與鄭和一起前往龍江船廠。
龍江船廠歷史悠久,前身是南宋時期的“龍灣都船廠”。
按照史料記載,自南宋淳祐九年至景定二年12491261年十二年間中,共造、修船三千二百一十九艘,可能力、規模可見一斑。
朱元璋打下南京時,龍灣都船廠依舊存在,并在此基礎上擴大了規模。
龍江船廠分為兩個廠區,南區為前廠,北區為后廠,均都水道直通長江。
經朱元璋與朱允炆推動,龍江船廠已有九個船塢,格局上為南五塢、北四塢。
龍江船廠的管理機構主要有兩個,兵部與工部。
兵部在龍江船廠下設了一個幫工指揮廳,承擔著督造、監察任務,以確保造船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