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是可以理解趙大
戶的心情,自家孩子終于可以上小學了,過兩年多就可以參加中考了,未來可期,怎么可能不高興
只是
寧妃看著朱允炆,輕聲問道“這是一件好事啊,今日大明多了一位童生,他日便多了一位舉人,或許有朝一日,他還能登奉天殿。”
朱允炆揉了揉眉心,看了一眼臺上已經四十的文弱書生趙修明,道“民間重科舉,這是好事,以士人為尊,士子有地位,也是好事。只不過”
寧妃轉頭看向戲臺,問道“只不過什么”
朱允炆輕輕嘆息“只不過,明明不是讀書的料,為什么非要死腦筋,走讀書這一條路千家百行,若讀書不適合,未必做其他不適合。”
雖說后世提倡活到老學到老,可絕不會提倡活到老考到老啊
“一生很短。”
朱允炆有些憂慮。
在古代讀書走科舉這一條路,與后世上大學最大的區別就是,大學的盡頭是社會,而科舉的盡頭,那就是從頭再來
像是“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柳永先生,“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的唐寅先生,這兩位自從斷絕了科舉這一條道之后,那就徹底沒道可走了,剩下余生,看似在青樓里面逍遙快活,實則是滿心痛苦。
快活的是身體,痛苦的是靈魂,是理想與抱負的破滅。
對于這些人而言,沒了科舉,靈魂就不安穩了,所以,狂放不羈也好,浪蕩四方也好,只不過是痛苦壓抑下掙扎的靈魂。
他們一個個似乎都是死腦筋,沒了科舉,就似是沒了人生意義。
這種執著,造就了很多人才,但更多的人,則淪為了炮灰,歷史的風一吹,連個渣渣都沒留下。
這是不太正常的。
“你說,若是給鄉試設置一個年齡門檻,會怎么樣”
朱允炆低聲問道。
寧妃吃驚地看著朱允炆,連連擺手,道“不可,萬萬不可。窮經皓首,大器晚成者眾多,若設門檻,豈不是寒了天下學子的心再說了,年齡越大,越是老城莊重,看問題更是老道,不應拒之門外。”
朱允炆有些無奈,看寧妃這架勢,就知道設置個門檻有些不太現實。
如果真有門檻,估計蘇軾他爹也考不了進士,他們一家人也別想掛一門三進士的稱號了,因為蘇洵認真讀書的時候是二十七歲,讀了二十年,考中時都已經四十八了
用三字經的話就是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
朱允炆只是簡單的希望這些人,學習下未來的大才子,江南第一軍師徐渭,人家考了幾次一看考不中,咱不考了,換個行業,給人當師爺去
這不一樣發光發熱,名震天下嗎
干嘛都非要一把胡子了,孫子都要跑路了,還要接著考這也就是趙大戶有點錢,如果都像海瑞家那樣,估計考中了連一頓飯也請不起,別說唱戲了。
問題的癥結不在于士人的地位高,而在于其他身份的人地位太低。,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