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想起了歷史上著名的一段對話,不是朱元璋的,而是朱棣孫子朱瞻基的。
朱瞻基問老農“莊稼長得不錯,能賺不少錢吧”
老農回答“我們春天播種,夏天耕耘,秋天收獲,一刻都不敢耽誤,即便是這樣也只能算是勉強生活了,哪里還能掙錢啊。”
朱瞻基尷尬,不自在地又問道“那你們冬天總該能休息了吧”
老農訴苦“冬天朝廷的徭役又下來了,比以往更累。”
這個老農不知道朱瞻基是皇帝,一定也不會知道自己與朱瞻基的對話會代代流傳。
朱允炆看著鄉野之間的老農,那永也直不起的腰,他們的一輩子,都交給了土地,交給了生存。
誰當家,誰做主,對他們的影響似乎并不大,反正無論誰坐在上面,他們一樣是農民,一樣要四季耕作,不同的是官吏上門的時候會帶走多少東西,就這點區別罷了。
其實也不能怪他們,自秦大一統以來,中原王朝分分合合,亂來亂去,真正在意百姓的王朝畢竟是少數,地主階級主導的政權,不太可能站出來主張百姓與農民的利益。
與他們利益無關,帝國更迭又如何
與他們利益無關,死幾個皇帝又如何
與他們利益無關,剃了頭發留了辮子又如何
不就是種地,活下去
平日里沒有人在乎他們,憑什么到了最危難的時候又要求他們在乎,要求他們去死
崖山的血,怕是百姓最有覺悟的時候了,但自那以后,還有嗎
元末起義的烽火,無數百姓參與其中,只不過是為了活下去,可不是為了什么彌勒降世,為了成為王侯將相,為了打造理想的國家
百姓沒有愛國精神,沒有集體主義,沒有報效大明、死而不悔的覺悟,只是因為沒有人在意過他們。
幾千年來書寫的勝負法則中,只有政治家,軍事家,陰謀家如果非要找出來百姓的位置,那就是板上魚肉,任人宰割
中原文明的興衰罪過,是儒士在背,是地主在背,百姓只是墊腳石,不需要的時候踩著,需要的時候用力踩著。
所以,古代的歷史的創造與延續,更像是統治階層的手段,而不是某個主義中講述的人民創造歷史。
哪怕是最根本的力量來自于人民。
畢竟,大地了基礎,最高的建筑是怎么樣的,不是大地說了算,而是搭建建筑的人說了算。
朱允炆看著身體佝僂的老叟,第一次有些懷疑馬、恩老師的理論,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認識不足的問題,不管歷史的真正主人是誰,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自己是大明的主人。
這個世界到底如何走,朝向何方,不是由這些百姓說了算,而是由自己說了算。
這話雖然有些狂傲,多多少少有點虛無歷史主義的影子,但事實就是如此,封建王朝的興衰榮辱,很大一部分都取決于皇室與官僚體系的治理,取決于最上層的人如何把控方向,如何決斷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