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也無法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但卻可以如唐宗一般,輕徭薄賦,珍惜民力,克制自身的與沖動,不輕易擾動民間,不輕易在民間掠取。
一路走,一路思考,朱允炆對于未來的執政方向有了一個更為清晰的認識,那就是有什么樣的朝廷,就有什么樣的帝國。
朝廷不廉政,帝國必多病。
朝廷不給力,帝國不雄起。
官僚治理,依舊是施政的核心所在,也是所有問題的一個關鍵節點。
朱允炆的思維是發散的,從百業之人到國家興亡,從愛國教育到歷史主角,從由上而下到施政方向,不斷補充著自己對大明的認識,不斷校正著方向的刻度。
傍晚時,朱允炆并沒有入城,而是選擇留宿在上塘河邊的客棧中,看著夜間依舊繁華,燈火通明的河道,心情頗為舒暢。
薛夏回來了,姚善以差役行為不當為由,將薛夏“請”出了地牢,然后雷厲風行,動作迅猛,先是命人查抄了胡氏糧行,后將胡忻有關聯的店鋪一律查抄,扣押賬冊與相關人等。
與此同時,王康御史之死的案件也在調查之中,仵作在“挨打一百棍”與“說實話”之間,選擇了后者,供認是牢頭劉林指示其作偽證。
看似天衣無縫的事情就這樣被撕開了一條裂縫,姚善當即抓了牢頭劉林,也不審問,也不說原因,上來就是五十棍,幾乎將劉林給送到小樹林去。
被打得只剩下半條命的劉林,也顧不上什么金錢關系,不等姚善問話,就交代了胡忻下令自己殺掉王康御史,還給了自己五百兩銀子當封口費。
到了這個地步,胡忻已無路可走。
事實證明,地頭蛇雖然勇猛厲害,但過江龍想要干掉他,還是一腳的事。
胡忻自然是否認這一切,說劉林栽贓嫁禍,沒有實際證據,只憑一兩個人的口供,怎么能證明是自己殺了王康御史
辦案,即要有人證,還得有物證嘛,二者缺一,敲不成鐵案那就不能判刑。
雖然古代都被稱之為萬惡的封建時代,好像地方第一把手就能一手遮天,說干掉誰就干掉誰,但在明朝都是扯淡,知府連個知縣都沒有撤職的權限,憑什么無緣無故干掉通判。
除非有鐵的證據,或是有朝廷旨意。
可胡忻畢竟是老狐貍,洪武朝時查那么嚴都沒有倒,何況是現在
就在姚善一籌莫展的時候,安全局插了一腳,憑借著“三寸不爛之舌”,安全局“策反”了胡氏糧行的掌柜胡廣財,胡廣財被安全局一陣恐嚇與忽悠,見胡忻已經不行了,就準備翻身起來撿石頭。
胡忻拿出了賄賂賬冊與名錄,將胡忻在蘇州府十幾年的關系網安全的交給了安全局。姚善收到之后,當即下令捉拿胡忻等官員,然后寫成文書,快報朝廷,等待處置。
短短兩日時間,原本看似要起驚濤駭浪的蘇州,卻只出現了一股驚人暗涌,除了蘇州府衙門外,竟鮮有人知曉到底發生了何事。
胡忻倒了,連同他在內合計二十六官員,
都被彈劾。
朱允炆看著安全局截留下來的文書,有些心驚,胡忻案牽涉到的人不少,除了知府衙門外,還包括了三名知縣,五位主簿。
一個小小通判,有能量與如此多人勾結在一起,貪污多年朝廷都未曾發現,可見其手段之隱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