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其他的權勢與地位,不爭,便是最大的爭
而這些,郁新還沒看懂,黃子澄更沒有看懂,所以,他們不會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郁新翻看過朱允炆批復過的文書,嘆息道“差人送通政司吧,至于大明二世,吾皇應勤勉于政,臨朝奉天的奏疏,就由內閣駁回吧。”
黃子澄沒有意見,也無法有意見。
但解縉不樂意了,道“百官上書,無論如何都需轉呈皇上,這件事就不需要爭論了吧依我看,還是遞送給皇上的好。”
郁新、黃子澄臉色變得鐵青,這話被解縉原封不動地奉送回來,這可就有些臉疼了。
黃子澄清楚,若是解縉一意孤行,想要將這份奏疏捅到皇上那里去,那誰都攔不住他,可一旦這樣,這封奏疏上寫下名字的這些人,那可就是罔顧事實,捕風捉影,胡亂彈劾,這可是要受罰的。
雖然說皇上之前是沒有處理政務,但那是之前,不是現在,也不是后面幾個時辰。
如果送上去,皇上看到奏疏的時候,明顯是在他處理政務之后,好不容易開始勤于政務,這剛開了個頭,就被大臣劈頭蓋臉罵了一頓,萬一怒火滔天,這聯名的人可就真的倒霉了。
這些人倒霉,那黃子澄、郁新的政治力量可就大受損害,這個結果,兩人并不想承擔。
郁新沉吟許久,看著解縉道“楊士奇管理國子監,收效甚大,又是鮮有奇才,我與黃子澄會聯名請旨,提升其為禮部侍郎,兼任國子監祭酒,同時負責戴原禮的喪事。”
黃子澄驚訝地看向郁新,嘴巴張了張,終沒有說出勸阻的話。
解縉深深看著郁新,這個老狐貍是在用楊士奇來保自己身下的這群人。
楊士奇與自己都是江西吉安府人,可以說有著一層鄉誼關系,且兩人在政見上多次不謀而合,交往甚密。在郁新、黃子澄等人眼中,楊士奇是自己一派的人。
只不過他們真的認為楊士奇的提升與否,是由他們來決定的
就楊士奇的所作所為,建樹功勞,吏部都看在眼里,皇上也看在眼里,即便是你們兩個人再壓制,也壓制不住楊士奇。
但解縉終還是選擇了接受,不是因為交換,而是因為只憑著一封大明二世,吾皇應勤勉于政,臨朝奉天奏疏,無法真正拔除郁新與黃子澄。
砍掉一些小枝小葉,無法撼動他們的根基,反而會讓他們記恨自己。與其那樣,不如賣他們一個面子,等待下一個更有利的機會。
解縉起身,什么都沒有說,離開了內閣。
郁新將那一份奏疏給燒掉了,黃子澄很是不甘心,道“我們再寫一封奏疏,只談皇上不上朝之事”
“還有這個必要嗎”
郁新看了看桌案上的圣旨與批復好的文書,很明顯朱允炆已經不是簡短的批條治國,而是認真地在處理政務。
既如此,他見大臣也不會太遠,繼續說皇上的不是,已經沒什么意義。
但黃子澄明顯沒有這樣的覺悟,道“此
事不宜做大,可找兩三個御史發聲。”
郁新擺了擺手,不情愿地說“你看著辦吧,我有些疲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