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奇有些欣慰地點了點頭,道“王賓醫術了得,聽聞又在蘇州開了醫館,聲名在外,那盛寅又得王賓真傳,此兩人若能留在國子監,對于醫學院將是極大助力。”
李志剛知曉楊士奇求賢若渴,但也清楚王賓與盛寅并不想步入仕途,只好說道“怕有些困難。”
“你還記得皇上說過的那句話嗎方法總比困難多,留不住人,說明我們的方法還是沒有找對。”
說到這里,楊士奇面色變得凝重起來,道“這次我硬抗禮部與御史彈劾,堅持國子監師生披麻戴孝,為戴院使送葬,就是想要告訴所有人,只要是國子監的英雄,為國子監付出的人才,那他就當得了國子監上下的禮遇。”
哪怕是死,也比其他人風光
哪怕是死,也不會被國子監遺忘
人之一世,不過“功名利祿,理想抱負”八字,現在國子監有功名利祿,也有理想抱負,還有“留名青史”,“彪炳史冊”,若這樣還不能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國子監,那就不是國子監的問題了。
楊士奇走出房間,李志剛等國子監官員緊隨其后,數千余監生肅然站立兩旁,戴原禮的兩個兒子戴均、戴仁,老友王賓,太醫院同仁,姚廣孝、楊榮等也已到場。
楊士奇走到高臺,看著戴原禮的棺槨與靈堂,面露悲傷,深吸一口氣,對眾人深施一禮,道“今日戴院長出殯,士奇忝為國子監祭酒,主持儀禮。現在,還請醫學院第二任院長匡愚、副院長郁震,功布覆棺”
匡愚、郁震兩人走出,自監生托盤中取出長三尺的紅色功布,功布之上,記錄著戴原禮的生平、功勞,兩人將功布覆蓋于棺槨之上,動情之下,拍著棺木泣不成聲,時不時喊出一句“原禮兄”,令人潸然淚下。
李志剛等人將兩人扶起,安慰著。
楊士奇努力地睜大眼,不讓眼淚流出來,高聲道“抬棺”
國子監司業李志剛,醫學院匡愚、郁震,儒學院方孝孺,另有醫學院、國子監其他學院監生,合計十二人上臺,將木棍穿過繩索,搭棍于肩,戴均、戴仁嚎啕大哭,瓦罐摔碎,抬棺而起。
戴原禮的墳墓,就選在醫學院的后堂,一處藥圃旁。
按照朝廷規制與戴原禮官職,他的墳頭只有八尺高,即沒有石獸虎、羊、馬、望柱,也沒有龜趺螭首的墓碑,只有方趺圓首的碣石碑。
古代官員的墳墓并不是像民間,先挖個坑,棺材沉進去,然后填土,塑墳頭,講究點就再弄一棵樹過來,官員的墳墓,都是先挖好地宮,預留通道,送入棺槨之后,落下地宮之門,之后象征性地培培土。
棺木進入地宮,安放妥當之后,郁震、匡愚、楊士奇等人紛紛摘下隨身之物,放在棺槨旁,以示陪伴,不再孤獨。
終究還是需要告別。
楊士奇等人看
著地宮的石門轟然沉落,心頭一緊。
戴均、戴仁又哭了一番,才準備接過鐵鍬,以封墳丘。
“我來吧。”
聲音傳出,眾人寂寂。
戴均、戴仁有些不滿,死者是自己的父親,說什么這第一抔土也應該由我們來,外人怎么能搶
抬著朦朧的淚眼,戴均、戴仁看著眼前的年輕人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