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三審的小報告還沒寫完,朱允炆就收到了一份小報告。
打報告的人是向瑤,應天府府尹,這個家伙被牽涉到李增枝結黨一案,好在調查清楚之后,他并沒有參與其中,得以官復原職。
向瑤的報告是帶著血淚的,指名道姓要把羊市橋旁邊的宅院給拆了,原因是這里的女人打了衙役不說,還打了自己,現在鼻青臉腫,威嚴掃地,沒個幾十兩的安置費自己不打算上班了
朱允炆不用調查也知道,羊市橋附近有膽量毆打衙役和官員的,除了叢佩兒這個缺少管教的家伙,怕是找不出來這二個人了。
“去,把湯不平給朕打一頓。”
朱允炆將文書放在一旁,對雙喜吩咐道。
雙喜暗暗為湯不平默哀,沒辦法,不打你,打你妹啊,這不合適,太不合適了
叢佩兒那點破事,還不值得朱允炆親自出面,安全局會解決。
現在讓朱允炆擔憂的是山西大移民,茹瑺考慮到酷暑移民很可能會把人熱死在路上,所以將時間壓到了秋天,現在的移民潮已達到了頂峰。
數十萬人拖家帶口,行走在太行古道之中。
從山西到河南、北直隸與山東等地,必然需要經過太行山,而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嶺互連,又是千峰聳立,萬壑溝深,不是輕易可以走過去的。
幾千年來,太行山一直都是阻隔山西與中原的天然障礙。為了打通道路,古人經過生死探尋,用生命開辟出了八條道路,又名太行八陘。
太行八陘,即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和軍都陘。而其中最緊要的,又是南三陘,即白陘、軹關陘、太行陘。
哪怕是八條路全部放開通行,速度也是緩慢的,要知道這些道路它不是八車道、十六車道型的,而是兵家必爭的險峻要道。
就以太行陘為例,北自山西晉城起,向南連接河南懷慶府焦作一帶,這里是“兵要首地”、“商旅通衢”。向北有太行關,天險之地,向南有虎牢關,是逐鹿中原的要道。
整個道路都是借山而行,窄的地方不過只能容數人通行,一天下來就算是晝夜不息,又能走過去多少人何況這些人有老人有孩子,有推車有毛驢,時不時會擁堵起來,走個幾十里就得休息。
想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如此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然茹瑺采取了不少舉措,沿途每百人配了一個軍士照料,但還是難保出現意外。
這不是,北平布政使張昺就上了奏疏,彈劾茹瑺殺人,理由是有移民哭訴,自家的孩子在半路上被老虎給叼走了,還死了七八個人。
老虎這玩意在后世是保護動物,可在古代就是個禍害。宋、元時期對于太行山虎患記載頗多,以至于出現了一山容群虎的現象,成群結隊,危害百姓。
明代初期,虎患依舊存在。究其根本,還是古代人面對虎患的措施有點令人啼笑皆非。
按理說,虎患嘛,找些人上山打獵就是了,可問題是,喝醉酒的武松畢竟就這么一位,誰也不想喂了大蟲。捕殺很難,所以,那就祈禱吧
沒錯,真是祈禱。
不過當時的百姓人家祈禱,可不是給上帝說的,而是給各路神仙,什么玉皇大帝,如來佛祖,觀世音之類的。
很顯然,這些神仙沒有取得下天的路引,自然沒辦法拯救百姓了。于是,虎患繼續
張昺這彈劾就有點冤枉茹瑺了,他是巡撫,不是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