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很是滿意。
古代戰爭以冷兵器為主,力量的大小,往小了說,關系著自己干死對方,還是被人干死,往大了說,關系著戰場成敗。
戰場交鋒,沒力氣還真不行。
首先,你需要背幾十斤的盔甲,然后還需要兩條腿跑幾十里路,有時候可能是幾百里,千余里,沒力氣,沒好身體,誰熬得住。最后,打誰都需要力氣啊,人家揮舞馬刀,你都沒力氣格擋一下,兵器都飛了,被人砍了也不怪人家。
有力氣,起碼占了一定優勢,哪怕是逃命,也比人家多跑幾里路嘛。
舉石頭玩,說真的,并沒有多少的觀賞性。但看著看著,百姓與軍士,官員與藩王,朱允炆都逐漸投入其中,力量是帶著美感的,而擁有力量的強者,是足以讓人敬佩的。
“廣西南寧袁岳。”
古樸喊了下一個人的名字。
朱允炆眼神一亮,對徐輝祖與鐵鉉問道“這就是南寧衛的指揮史,張輔舉薦多次的青年才俊”
徐輝祖眼神中滿是期待,道“沒錯,此人在與安南作戰中,有勇有謀,是個將才。都督府這邊很希望召他至京師,委以重任。”
朱允炆擺了擺手,道“委以重任的事以后再說吧,聽聞安南那邊動作很大,征調了不少百姓充當軍士,此事可為真”
徐輝祖臉色有些凝重,嚴肅起來“接廣西奏報,安南國內正在不斷擴軍,數量與日俱增,即有南下占城之跡象,也有重新進犯我大明之準備。”
“兵部怎么看”
“兵部與五軍都督府意見一致,安南之亂,早打好過晚打,在安南打好過在廣西打。事已不可逆,宜早出兵。”
鐵鉉清楚局勢的發展,也明白安南胡氏的野心。
若大明不出手,胡氏哪怕不會進攻大明,也會打下占城,眼下占城是大明遠航船隊的重要補給點,一旦丟了占城港口,鄭和的船隊與未來的商隊,那就只能繞路找尋水源與補給,這對于大明的南洋戰略是不利的。
所以,不管是出于對藩屬國的保護,還是出于對安南胡氏挑釁的回擊,亦或是南洋利益的維護,出兵安南幾乎成為了板上釘釘的事,只不過眼下需要的是出兵借口。
雖說安南之前挑釁大明,進軍廣西,但這個理由還是可以拿來用,但文臣更希望以和為貴,派遣使臣,不動刀兵,就讓安南臣服,一來二去,拖了這么長時間,這個理由多少有些弱化了。
總不能說,一年前你打了我一拳,我現在要拍你一板磚吧。這個借口的時效性,說出去多少有些不夠鼓舞人心。
但借口這玩意都是好找的,不怕,現在需要的是朝廷下定決心。
朱允炆看著遠處的袁岳一樣選擇了二百五十斤石,笑了笑,對鐵鉉等人說道“云南那邊還沒有傳回消息,若真找到陳天平,就看看胡氏的態度,若胡氏愿意臣服,送陳天平回國,登上國王,也不是不可以。”
遠處傳來了叫喊聲,袁岳輕松地獻印兩次,就連石頭落地,都是輕松放下。看得出來,他獻印二百五十斤石,還有所余力。
“陳天平回國,未必可以解決胡氏之禍。”
鐵鉉言道。
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