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看著眾人,滿意地點了點頭“雖有反對之聲,然多數都認為需準備大打。既如此,那就敲定,一旦用兵安南,就要大打,追索胡氏至碧落黃泉,踏平安南不臣之地方略已定,不作二想。現在,就討論下,如何大打,動員多少兵力為宜。”
陳迪與郁新對視了一眼,都有些嘆息,在軍略安南上,兩人處在了弱勢方。
郁新很清楚,看似大臣各自發言,表達意見,實則是按照朱允炆設定的方向,一步步前進。眼下已經確定了要徹底滅掉安南,那剩下的就不再是大的軍略,而是軍事籌備、動員了。
宋晟盤算一番,考慮到前元出動的兵力,道“沒有十萬大軍不可為,臣以為,至少十五萬。”
徐輝祖搖頭,道“十五萬大軍未必夠吧,要知道我們深入敵境,為防后路被切斷,每打下一關,一寨,一城,都必須派駐大軍。安南境內大城雖是不多,然小城、要塞卻頗多,一路派駐軍士,必會分散,等到了東都升龍時,怕已不到十萬人,而升龍城周圍又有多座城池,尤其是多邦重城,只十萬兵力,可圍不了敵人。臣以為,不能低于二十萬,以二十五萬為上。”
解縉有些擔憂,二十五萬人,需要龐大的后勤支撐才行。
沒錯,朝廷在廣東、海南等地推行三季稻,效果頗為顯著,糧食并不是太大問題。但問題是,糧食不可能畫個圈就跑廣西前線去了,需要民工、民力去運輸。
若是向山東、北平送糧食,好說,大路朝天,哪怕是道路泥濘點,也好走。
可廣西那地方,十萬大山之地,山路崎嶇,地勢險要,偶爾還會有山體滑坡、泥石流,直線十里路,可能就要走個五六十里,甚至更遠。
幾個人的飯好解決,可二十幾萬人的飯,很難解決啊。
如果哪天突然下了暴雨,山路無法通行,后面的糧食運不過去,前面的軍士就要挨餓,戰斗力銳減,戰爭很可能就會因此而失敗。
歷史上因后勤不給而失敗的戰爭不在少數啊,長平之戰、官渡之戰、垓下之戰,失敗的一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后勤跟不上。
“三十萬”
朱棣嚴肅地說。
這個數字,驚訝了眾人。
郁新有些著急,道“若動用三十萬大軍,無法就食于敵,糧草又跟不上”
朱棣拿起竹竿,指著安南山河,嚴肅地說“敵人可是有百萬之眾,我們要進行的又是滅國之戰,沒有三十萬兵力,只能拿下東都升龍,無力進兵西都清化。若想要一勞永逸,徹底消滅胡氏父子,就需要動員三十萬兵力。”
眾人看向朱允炆,三十萬大軍可不是少數目,明初太祖北伐北元強敵時,通常也只有十幾萬,二十幾萬兵力,最多一次才堪堪三十萬。
哪怕是藍玉出征,旨在徹底肅清北元威脅時,也只帶了十五萬大軍。為一安南,動用三十萬大軍,是不是太多了一些
,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