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成本來衡量領土
這如果在后世有人說沙漠或大海或森林或高山沒用,管也管不過來,也不適宜人居住,還不好防守,成本很高,還經常有自然災害,應該放棄這一片領土,信不信會被所有國人的口水淹死
朱瞻基丟掉了奴兒干都司,也可以說他親手扎破了大明的腎臟,日后的大明朝就如同被賣了一顆腎一樣,沒多少氣力地活著,坐著的時候看不出來虛弱,也能活動下,就是虛得很。
如果不是有一些命硬的家伙當了梁柱,大廈早就傾倒了。
丟一片領土,不是朱瞻基一個人的恥辱,回顧歷史總可以發現相似之處,像是漢唐,巔峰時期的領土是多廣袤,可堅持不了幾年,就萎縮了許多,這其中大部分是被動丟掉領土的。
儒家的領土意識是不夠強的,官員與軍士的領土意識也是不夠鮮明的,他們接受更多的是使命,是職責。“人在城在”是始于職責,而不是始于領土意識。
想到這些,朱允炆傳召了內閣大臣、楊士奇、李志剛、孫文舉、鄒緝、程濟一等人。
在眾人行禮之后,朱允炆直言“大明山河是將士們用命打下來的,江山之下,寸寸白骨,若后人守不住這些領土,那將士的亡魂是不會安息的,朕思慮再三,想在社學、縣學、府學與國子監教材中,添加山河篇章,以告訴所有學子,大明的山河到哪里,大明的日月能照亮在哪里,你們意下如何”
“山河篇章”
楊士奇、解縉、鄒緝等人心頭一震,這是一個很好的素材,對于教導學子而言是極好的。
解縉深深看著朱允炆,沒想到他反擊王坦等人的方式,竟是立足千秋,植根文教
“臣等沒有意見。”
楊士奇等人商議了下,紛紛表態。
朱允炆嚴肅地看著眾人,說“所以,日后誰丟了大明山河一寸土地,都是恥辱的罪人誰為大明山河開疆拓土,誰守護大明江山不為外敵入侵,誰就是大明的功臣這個立意,你們明白吧”
解縉的喉結鼓動了下,臉色有些不好看。
楊士奇等人一時之間也沉默下來。
山河篇章自然是好的,但如果加一句“開疆拓土”是功臣,這樣的話會不會帶來問題若是后人憑借著這句話頻頻對外發動戰爭,攻略其他國家,亂占領土,大明還有什么禮教,還有什么宗藩嗎
這樣的話寫入教材,多少有些咄咄逼人的態勢,若其他國家的使臣看到了,或這些話傳入其他國家耳中,他們會怎么想
大明的鄰國不少啊,那些原本修好大明的國家會不會因此而畏懼,繼而在沉默中選擇對抗
一旦陷入幾線作戰,大明也是吃不消的。
解縉衡量再三,開口“皇上,寫山河篇章,臣極是支持,然若將開疆拓土寫入其中,不免有侵略他國之意,不妨以守護大明山河為主旨擬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