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奇見解縉如此說,也勸道“開疆拓土自是國之功臣,或可將其隱在事件之中,而不直接提到,也好免去不少麻煩。”
其他儒士也不贊同直接寫“開疆拓土”。
朱允炆思忖一番,最終接受了眾人的意見,宣傳大明山河,宣揚保家衛國,將開疆拓土,馬革裹尸隱入故事之中,不直接提及。
在處理好這件事之后,朱允炆召見了戶部尚書夏元吉與工部尚書鄭賜,詢問吳淞江疏浚與會通河疏浚之事。
鄭賜拿出宋禮之前送來的文書,難掩欣喜“皇上,宋禮在山東發來消息,言說會通河疏浚日期應會縮短半年以上。”
朱允炆看著一臉笑意的鄭賜,道;“宋禮治河還是頗有能力的,他能將疏浚河流與移民結合在一起,調移民之力參與其中,倒是用了心思,加快了不少進度。”
鄭賜連連點頭“多少也算是為移民做點實事了。”
這倒是真的。
移民在收拾好莊稼之后,冬天里也沒多少事干,與其閑著,還不如去挖河賺點零花錢。會通河專款專用,每個月定期發放,從不賒欠,用的還是中央錢莊的招牌,沒有人會坑了百姓。
往年服徭役都是免費苦力,現在是拿工錢,你不干有人搶著干,移民是看不起賴人的,哪怕是家里只剩下一個婦人,也會千方百計找活做,絕不會一直靠人接濟,那樣是抬不起頭的。
走了幾個月的路,離別了故土,不是為了休閑享受的,而是為了奔好日子去的,不努力,不勤快,好日子永遠都不會到來。
眼下不同以往,再怎么勤勞也扛不住官府一年到頭的稅,現在朝廷就收兩茬稅,官府要是敢攤派其他的稅目,百姓是不答應的。
大明人不怕辛苦,不怕疲累,他們怕的只是看不到希望,看不到絕望之后的美好。有奔頭的日子,自然有勤勞與付出的身影。
朱允炆帶著幾分憧憬與感嘆,道“會通河疏浚乃是大工程,遠比吳淞江要大得多,朕也想去親自看看。”
鄭賜笑了笑,沒有在意。
這不過是一句感嘆的玩笑話罷了,不用放在心上。
“吳淞江疏浚已經在收尾,三月份可以完工。”
夏元吉稟告。
吳淞江疏浚總共也就二百來里,而且還借助了現有河道,為了避免今年夏日再出現澇災,朝廷征用十萬民力疏浚,歷時八個月,算算進度也差不多該收尾了。,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